从改地试种到以种示地,我国的盐碱地治理正因地制宜“多条腿”走路。在山东,通过不断研发和推广新的耐盐碱品种,曾经的低产田里粮食的产量正在提升。
在山东东营垦利街道六村,5.7万亩的盐碱地小麦长势喜人,一辆辆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耕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80%,部分盐碱地含盐量超过10‰。由于先天土地条件限制,原来种麦子只能收三四百斤。找到突破口后,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耐盐碱种业。新品种的耐盐碱小麦收成喜人。这两天收获的“济麦60”品种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推广了3万亩。
目前当地已规划建设了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土壤含盐量从1‰到20‰不等,形成了20多种作物、2000余份种质资源的选育规模。构建起盐碱地农业新品质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