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筝厂学徒到风筝企业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成飞鸢)负责人王永训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他做强做大风筝企业,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将风筝与花灯相结合,提高潍坊风筝的知名度。5月28日,记者采访了王永训,听他讲述和风筝的故事。
王永训(右二)和工人们一起扎制“假山”。
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他的风筝飞入太空
当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天成飞鸢,大厅内、墙壁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潍坊风筝。眼下不是风筝销售旺季,但公司内仍一派忙碌景象,王永训和工人们正在扎制一个长约6米的“假山”骨架。“‘假山’是客户刚下的订单,要求按照潍坊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制作,再有一两天就全部完工了。”王永训说。
在潍坊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王永训并不是第一次尝试。在今年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他和团队设计的“汽车”风筝,仿照真汽车1:1的比例制作,用了6000多根竹条轧制骨架。放飞时,“汽车”可以顺着绳索下滑、上升,四个轮胎还能转动,飞到空中后动力十足,十分吸睛。
“汽车”风筝的骨架由6000多根竹条扎制而成。(资料图)
2016年,王永训设计制作的潍坊木鸢风筝——飞鹰,被选为特殊的搭载纪念物,伴随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梦想并凯旋归来。这只木鸢风筝重量仅300克,A4纸大小,呈折叠式,再现风筝鼻祖鲁班扎制的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风筝——飞鹰的造型。“选择这个造型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另外,也希望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能够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王永训说。
从事风筝行业30多年,王永训早已把扎制风筝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天不摸浑身难受,这么多年就是喜欢风筝。”提起潍坊风筝,王永训便神采奕奕。
王永训展示龙头蜈蚣风筝。
当年36元钱创业起家
如今风筝热销国内外
今年52岁的王永训是潍坊高新区人,从小喜欢画画,经常自己扎制风筝当玩具。1989年10月,王永训经亲戚介绍进入当时的杨家埠风筝厂当学徒,后来成为画工,画的蝴蝶、老鹰、凤凰、金鱼等深受厂领导好评。
因母亲身体不好,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王永训不得不“跳槽”到一家机械厂上班。1992年,风筝厂的同事让他帮忙做一批风筝,他因此获得5元报酬。“后来我才知道,市场上一只风筝就能卖到5元,我为何不自己做风筝卖呢?”王永训说。
说干就干。王永训拿着自己攒的36元钱,购买绢、竹子、颜料等扎制风筝的材料,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做起风筝。1993年春天,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期间,他将自己扎制的凤凰风筝拿到城区鸢飞大酒店门口卖,一下子就卖了500多元。他惊喜万分,干脆辞掉机械厂的工作,从附近村里找了十几个人开始扎制风筝,他的风筝也逐渐打出名声,开始销往外地。
1996年,王永训在杨家埠租了一家门店,开设风筝专卖店,并注册商标“天成风筝”,开始了风筝批量生产、销售。他脑子灵活,又爱琢磨事,还十分注重推广,经常到外地参加展览,寻找商机。其间,不断研究创新和发展自己的风筝。1999年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他获得不少奖项,名气也逐渐大起来。
2000年,王永训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又成立天成飞鸢公司。经过多年的用心经营,他的风筝企业已拓展成集展览、放飞、销售一条龙的风筝产业,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王”。
5月20日,首届澳门潍坊风筝节在澳门城市大学启动。现场,王永训(左二)向学生们展示潍坊传统风筝。
为了提升知名度,王永训多次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风筝比赛并斩获殊荣,还经常到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推介潍坊风筝文化。
王永训(右)向客户介绍花灯。
风筝与花灯相结合
潍坊风筝“亮”起来
每年元宵节,寒亭区都会举办灯展,一些参展单位找到王永训,让他帮忙制作有创意的花灯。王永训将潍坊风筝与花灯相结合,从款式创新、改进材料等进行全方位提升,让原本五颜六色的潍坊风筝亮了起来。
走进潍坊天成飞鸢鲁奇花灯厂,一组组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花灯摆在院中。威风凛凛的中国龙、活灵活现的恐龙、风姿绰约的荷花、偌大的摩天轮……让人仿佛置身梦幻世界。这些花灯不仅闪闪发光,还摇头摆尾,有些还播放音乐。
山海经花灯
“扎制风筝季节性强,一般过了风筝会旺季,我们就开始扎制花灯,一直能忙到第二年元宵节前后。”王永训说,这样能让更多的人一年四季欣赏到潍坊风筝。
从1997年开始,王永训同时扎制风筝和花灯,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巧妙的构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订单找上门。如今,他的花灯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还经常受邀到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做花灯展,一年可以接到大大小小的订单600多组。
摩天轮花灯
粗略统计,王永训一年的风筝和花灯销售额高达数千万元。用心经营企业的同时,他不忘传承,多次走进校园、社区教授扎制技艺。现在公司员工基本都掌握了风筝和花灯的扎制技艺,还有部分员工出去“单干”了。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将扎制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