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冲刺阶段。如今,就业环境变化,自由职业,新兴职业,以及移动办公的兴起,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少毕业生表示,自己和父母的就业观存在差异,使自己求职做选择时容易犹豫不定,增加了就业压力。也有网友分享了父母对自己求职的理解和支持,引来不少人羡慕。在求职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求职影响有多大?面对分歧,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在民间,一直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和“听人劝,吃饱饭”的说法。是指长者或者家长的人生经验指点,可以帮助后辈年轻人规避一些生活中的风险,让他们少走弯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经验之谈”,有的时候已经不能作为年轻人发展直接的参考依据,也不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年轻人的就业是一个“寻路”的过程,有可能他们在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职业,什么职业真正适合自己,什么职业经历可以为自己带来收获。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介入子女求职,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事“体面的”“具有社会认同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出于一份朴素的爱子之心。但是二十年前的热门行业放到现在,未必依然热门,二十年前不被看好的行业,可能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焕发生机。老一辈“形而上学”的就业指导有时非但帮不到年轻人,而且容易让他们走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家长,还是青年自己,都应该树立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破除社会的“就业滤镜”,才能减少许多人面临的就业困惑和家庭择业分歧。到大城市去能就业,到乡村和基层去也能就业;成为父母所希望的“教师”“公务员”是就业,在民营企业中工作,成为个体工商户也是就业;安安稳稳是就业,大胆创业也是就业。就业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拿着一把刻度固定的尺子去界定它。同时,解决与父母的就业分歧,还需要年轻人多和长辈交流,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老一辈与新一代,他们对于行业和岗位的理解和考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把道理讲通,讲明白。年轻人可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从事某个职业岗位,从事这个职业能让自己收获什么。只要父母可以理解他们的看法,那么背在年轻人肩上的压力,担子和包袱就会小很多,他们在择业时也就相对轻松和自如。最后,必须明确的是,年轻人就业既是为了养活自己,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不必将手中的风筝线攥得太紧,适当放手,“风筝”或许可以飞得更高。而对于青年来讲,他们即便不听劝,也要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此外,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加大力度为青年就业打开新空间,让青年在求职中有底气去试错,也让父母能放心让孩子去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