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赏到实用,菏泽牡丹的身份发生了华丽“蝶变”,近年来,菏泽市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一手抓牡丹产业发展,一手抓牡丹文化挖掘,牡丹文创产品开发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一批批彰显牡丹美学风格、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
张惠灵钩织牡丹作品
3月25日,气温微寒,在马岭岗镇穆李村的鲁西南古法钩织工坊店内,记者看到,现年68岁的张惠灵和十余名农家妇女热火朝天地忙着另一场“农事”,她们边“拉呱”边娴熟地操作着钩针上下翻飞、左腾右移,一朵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逐渐展现在记者眼前。
“我手里正在钩织的是参加今年牡丹节会展览会的作品,这朵牡丹花仅是整个作品的一部分,全貌的话还不能透露,得等展览会揭幕时才能展示。”张惠灵笑着告诉记者,“为了给咱们牡丹节会添彩增色,我和伙伴们创新了很多思路,不管是钩织手法还是呈现的效果均进行了重新构思,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记者了解到,手工古法钩针编织又称钩花,属于手绣技艺中的一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文化价值,它是老一辈的民间手艺人不断摸索、总结、研究和发展至今的艺术精华。当今钩织物品不再仅限于实用,更多地体现了时尚而美好的生活。
作为鲁西南古法钩织工坊店的创始人,张惠灵自幼就接触学习手工钩织,对这项技艺有着难以割舍的热爱。将近60年的“针不离手”和潜心学习,让她能钩织出上百种作品。张惠灵探索创新,不断融入菏泽牡丹新元素,慢慢地在针织、钩织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古法钩织作品参加省乡村文化旅游节
“手工钩织,可以说是老一辈女人必备的手工技能,几乎人人都会,也是不少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在之前,钩织作品多数以毛衣、坐垫、杯垫、杯套等家庭用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钩织作品逐渐多样化。”谈起钩织的传承和创新,张惠灵颇有感触。而今,她创作的手工钩织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兼顾颜值和功能,比如惟妙惟肖的牡丹盆景、萌动可爱的卡通玩偶、“潮味”十足的西游人物……这些精美的钩织作品,既传承了老一辈钩织技术,又增添了流行时尚元素和牡丹文化元素,让许多年轻人着迷。在2023年第18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张惠灵创作的《国色天香》钩织作品获得了金奖。
记者注意到,在该店内展示柜上,各种各样的作品栩栩如生,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形象逼真的唐僧师徒、艺术气息浓郁的“荷塘月色”,尤其是极具菏泽特色的牡丹花作品,五颜六色的花朵鲜艳欲滴,更具艺术气息。
“钩织就像美术写生一样,创作一个作品也要不断地观察学习,以牡丹为例,要展现出菏泽特色,就要研究牡丹,怎么才能展现出它的层次感,怎么展现出它的雍容华贵,为此在穿针引线中,每一片绿叶、每一片花瓣,都要通过加针、减针、补针,才能钩织出它的灵性。”张惠灵说。
为了将作品钩织得栩栩如生,张惠灵经常研究、琢磨,一边看、一边钩,钩完不满意,拆掉重钩,直到满意为止。创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她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一片绿叶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但一个大的作品,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不间断创作。”张惠灵说,“有一次创作一款牡丹产品,我前前后后钩织了20多枝,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还原牡丹花的原貌和特点。目前,我创作了十多个造型的牡丹作品。”
2023年6月,张惠灵在女儿李娅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致力于推广钩织技艺,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增收,并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吸纳了许多村民的参与。
“在我这里学习都是免费的,培训后我们还免费提供绒线材料,村民只需要按照订单进行钩织,收入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张惠灵说。截至目前,张惠灵已与马岭岗镇130多个自然村达成了合作,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近5000人在这里灵活创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也为钩织带来了传承上的利好。李娅创新钩织传承模式,通过直播电商平台传播钩织课程,在线上教授网友钩织技艺的同时,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将张惠灵和村民的作品放到电商平台,吸引了众多粉丝,销路越来越广,不断将菏泽牡丹文创作品输送到国内外。
刀耕斧凿“瓷上生花”
“呲……呲……”随着小锤有节奏地敲击,不断变化角度的刻刀在瓷盘上持续游走,平滑的瓷盘上渐渐显现出一条条独具艺术韵味的线条,叮叮叮的敲击声清脆悦耳,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刚才这个刀法,就是我自创的叶脉雕刻法,这种刀法刻出来的线条同叶片的肌理一样,既清晰又自然。”3月25日,在马宪荣刻瓷艺术研究所,现年已70岁的马宪荣边向记者示范边介绍道。
马宪荣进行刻瓷创作
记者注意到,室外虽略冷,但马宪荣的工作室内却温暖如春,据其介绍,刻瓷是一项极为细致的手工活,如果穿上厚重的衣服会影响手中刻刀、小锤的手感。在其工作室陈列柜上,一个个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而成的花鸟鱼虫、山水亭台、仕女菩萨等,画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姿。
“曹州刻瓷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手工艺术,其将书法、绘画、雕刻艺术融于一体,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马宪荣向记者介绍,“一件瓷器、一把刻刀、一个小锤,刻瓷需要创作者的耐心和细心,因为每一次创作都要根据瓷器的厚度和作品的图案来决定手上的力度。”
近60年来,马宪荣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技艺,综合雕刻、绘画、书法、篆刻技法的精妙,久经历练,终于让常人视为坚硬的“百炼钢”的刻瓷在她的手里化为了“绕指柔”。在那小小的瓷盘上,她可以刀耕斧凿、匠心独运、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使其刻刀下的作品构图新颖、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其刻刀下的牡丹,堪称一绝。
在谈到她的作品时,马宪荣表示,刻瓷牡丹最受人喜爱,特别是今年新创的牡丹灯罩,不仅在国内销售特别好,在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也很畅销。
曹州刻瓷在传承古制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尚、文化、科技等元素,为菏泽牡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带来了不少“金点子”,催生出更多品质高、设计感强、符合市民消费需求的牡丹文创产品。
在菏泽牡丹栽培历史中,牡丹早已和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形成了极具有地域特征的牡丹文化,成为菏泽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菏泽的工笔牡丹画、牡丹泥塑、牡丹面塑、牡丹剪纸、鲁锦牡丹刺绣、牡丹工艺品、牡丹插花、牡丹纪念品等牡丹文创作品不断加入地域元素,迎合审美趋势推陈出新,产品屡屡引发关注。
近年来,菏泽市以大力打造牡丹产业全产业链为目标,使得牡丹产业从单一的观赏到精深加工再到文化创意等多产业链发展,形成了属于菏泽牡丹文化创意产品自己的研发推广体系,牡丹文创产品不断火爆“出圈”,“中国牡丹之都”这张名片也愈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