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烟台,北方的所有面食地域都有制作“花饽饽”的习惯:我小时候就跟随母亲制作过过年必做的“神虫”。在经历了大枣饽饽费劲揉制的过程后,做“神虫”是轻松快乐有趣的:将揉制好的面团揉成一条前粗后细的长条,盘旋堆积成一条卧龙后,用干净的剪刀在“龙”身上“咔嚓咔嚓”地剪出“龙鳞”,再在昂起的龙头部分“咔嚓”一大下剪出龙口,最后用红豆或黑豆在龙头两边“按豆点睛”地装扮成龙眼,“神虫”就大功告成了!这可是过年面缸面柜或面箱中最后被吃完的宝贝—它是负责“压箱底”的呢。
干上记者了开始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就更关心花饽饽了:烟台的媒体上第一次大版面专题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就是我2007年6月19日在《烟台晚报》上发表的《“八仙过海”不敌“四大传说”?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任重道远》,在那个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日子里,同海阳大秧歌、胶东大鼓、蓝关戏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进入我的宣传视野的,就有莱州的花饽饽!
可惜莱州的花饽饽“中看不中吃”:它斑斓的所有附加色彩都不是自然的可食用部分,可看可供可比可赛可赏,就是不可吃!
所以听到建子和他姐姐荣荣开始做祖传的花饽饽而且所有颜色都是天然的食物颜料可以放心地吃,我立马就喜欢上了!
建子叫刘建,是我的“黄埔八期学生”孙铁军的武警战友—我八年的高中教学中桃李天下了很多学生。我正式授课尤其是做过他们班主任的学生自诩比单纯代课、讲座、客座的学生们正宗,于是有了“黄埔一期”到“黄埔八期”的绰号。建子和铁军当兵都当出大眼光了回到烟台前后都开始做上了自己的生意。建子先是做音响后做面食,浸淫面食多年的他才和姐姐触动了老祖宗所城刘家祖传花饽饽的心思。
姐弟俩说干就干,到威海找到刘家花饽饽继承人的表姐,先是照葫芦画瓢,后是自己认真揣摩细心研究,在1861广场的东南角的生产车间和办公室就一头扑进了花饽饽的海洋之中。
这姐弟俩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以前干什么事儿都是风生水起的他们,这次在花饽饽的事业上更是如鱼得水,很快便在1861广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显山露水起来,他们的花饽饽开始在烟台市场上崭露头角!
你要过生日?他们的花饽饽或是一片花果山中一位属相瑞兽或是万千花朵簇拥着一硕大寿桃让人不忍下箸。你要祝贺开业多少周年?他们的作品是一个硕大的金元宝,忽然打开里面又滚动出一批面做的漂亮的小金元宝—你多少周年它能滚动出多少元宝让人惊喜过望!你要抓周?你要谢师?你要同事团聚?你要同学再相会?你要祝贺新书首发?那来吧!你要什么主题他们就能有什么创意!一时间,他们的“金暄头”花饽饽名满烟台成为了所有聚会的“抢手货”,更别说过年期间,“金暄头”的花饽饽成箱成柜地打包运往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甚至韩国日本东南亚!韩国的华侨用浓重的胶东口音打来电话表扬说,第一这花饽饽看上去就喜庆,第二颜色又放心,尤其是咬上一口更得顺口夸奖:真是真暄透的好饽饽呀!
我听着这电话是比别人更高兴的:尤其是老华侨用胶东口音说“真暄腾”的时候:因为当年他们筹划花饽饽事业起个什么名号的时候,正是我灵机一动说用烟台人夸奖馒头蒸得好的口语“真暄透”的类似发音来起名“金暄头”吧?金,事业如金大展天下,头,自然是领头羊企业行业争先的,暄不仅有声势也很形象地表明我们的花饽饽松软好吃呢!
于是“金暄头”就很顺当地注册了,就很是一个金光闪闪地向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冲锋了!
“金暄头”的花饽饽现在已经在市区的闹市区开设了门头店。我开玩笑说那位置是神仙聚集名家辈出之地将来必要大发的:老“永和豆浆”店四周,正好分布着“潘家园水饺” “高山茶水饺”和“蓬莱小面”,再加上声名鹊起的“金暄头”的花饽饽,可不正好是“烟台面食四大名旦”的舞台?!而这舞台,肯定会给烟台百姓们演出更美更鲜活的美食好戏和名吃传奇故事呢。
下次烟台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名录的时候,我相信“金暄头”的花饽饽会金榜题名的。
作者简介:
尹浩洋,50年代肖狗男。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幸遇恢复高考,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四年获文学士。
旋在烟台乡村教学6年,因爱好写作1990年参与创刊《华夏酒报》,1992年初参与创刊《海南经济特区报》,夏天回乡参与创刊《烟台晚报》并任首席记者多年。发表作品近两千万字,百余篇文章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全省一等奖好新闻。
现任烟台市作协副秘书长兼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专心研究烟台文史文化多年,出版著作3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