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开始,烟台市区二马路的小渔村酒店周边经常饭食时分多了些衣着入时操外地口音的年轻人。一打听原来是被这个酒店的海肠捞饭吸引过来的“打卡吃货”在排队候吃海肠捞饭!
天!这海肠捞饭是什么东东?能把这些外地年轻人专门吸引过来?
还没等很多市民百姓明白过来呢,善于抢占商机的大小饭店都开始推出了海肠捞饭这道网红菜了。海肠子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了起来。
其实以前就有外地游客喜欢拿鲁菜著名的韭菜炒海肠来下饭:但那只是个例,而且没有任何人因为这幅画面去想到什么创新。小渔村的总经理由成凯却由此触动了灵感--由总就是一个瓦特和牛顿呐!
瓦特看到水烧开顶开了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由总看到外地游客喜欢把韭菜炒海肠拌饭吃而创造了海肠捞饭这道烟台名菜。西北高原的捞饭和胶东海滨的韭菜炒海肠一经结合便风靡美食世界!
海肠捞饭好不好吃,看看小渔村酒店等候的外地年轻人和几乎所有市区酒店都有的类似海肠捞饭的菜肴就行了。于是有人眼红,说由总的发明真的很简单:不就是把传统鲁菜和西北盛行的捞饭结合起来?
但为什么我们很多年很多人就没有这个创意?!
很多的创意其实就是捅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认真地去想了去钻研了去创新了。烟台作为鲁菜的强大的传统发源地之一和最大基地,本拥有着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从粤菜打入烟台尤其是川菜盛行烟台后,烟台的鲁菜烹饪创新真的多年举步维艰。是我们的厨师不聪明么?是我们的眼光不放大么?是我们的上下领导不促进支持么?都不是,就是缺乏了“创新”的自主能动性罢?
很多问题或者换个角度思考会豁然开朗。有一天我们几个朋友在讨论“海肠捞饭引起的创新”问题时,有人提出意见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表扬烟台现在风行的海肠捞饭:去年暑假有外地朋友慕名而来品尝了后就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肠捞饭也没说鲜美到大家吹捧的那样。
这要是一般人,或者附和其言贬低一下,或者“维护烟台形象”激烈争论一下。但我身边的两个文化人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我的晚报老同事也是我报社的主持人搭档王季是个很讲究生活质量的人,那天听完了后思索片刻说了句“其实海肠捞饭是有季节性的—不是一年的任何时候都好吃吧?那朋友暑假来的时候不对罢?”身旁的大学同学隋艳极为赞许地透露了她作为海阳人和大学教授的双重学识:“对呢!海肠是有季节性的,韭菜更是有季节性的。第一点的佐证是相传当年北京老鲁菜厨师都是每年秋后才回家采制海肠子回去做土味精,第二点儿有烟台老话佐证:六月韭,臭死狗不是?!”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呐!无论附和还是辩驳,其实都不会对海肠捞饭有任何新促进。但这样的思考问题,是不是就会让人脑洞大
开,想到创新的新新思路?
好思路,往往在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会豁然开朗。无论是厨师制作还是百姓美食的品鉴,应该都是一个理儿。但愿我们的烟台厨师们能早日、多多地捅破鲁菜创新的那层窗户纸!让更多的创新菜品和名吃诞生出来。
作者简介:
尹浩洋,50年代肖狗男。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幸遇恢复高考,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四年获文学士。
旋在烟台乡村教学6年,因爱好写作1990年参与创刊《华夏酒报》,1992年初参与创刊《海南经济特区报》,夏天回乡参与创刊《烟台晚报》并任首席记者多年。发表作品近两千万字,百余篇文章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全省一等奖好新闻。
现任烟台市作协副秘书长兼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专心研究烟台文史文化多年,出版著作3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