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两座城。菏泽因牡丹种植、产业发展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牡丹之都;广州以爱花、赏花著称,是中国“花城”。两座城市因牡丹结缘,菏泽人南下广州从事牡丹催花,可追溯至清朝。百年以来,两座城市、无数人因牡丹发生奇妙交集。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一朵花的奇幻旅行》专题报道,寻访菏泽“下广”人,挖掘催花故事,记录双城之约。
一朵花滋润一座城,菏泽人对牡丹情怀深厚,爱牡丹、敬牡丹、崇尚牡丹,种植牡丹、培育牡丹,注重牡丹产业发展,牡丹已经深深融入菏泽人的血液中。
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牡丹因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备受欢迎。
应“市”而谋,一百年来,菏泽数代花农南下广州催花创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菏泽催花牡丹以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浓郁的香气,受到广州人认可,菏泽牡丹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壮大。
伴随着一声声的驼铃,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牡丹的繁华纹饰引人喜爱。十九世纪初,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沟通世界的民间组织,应“市”而动,招牡丹园艺师种植销售,开启了菏泽“催花人”首次“下广”催花(即“下广”第一阶段)。《菏泽牡丹史》(手抄本)中记载:“菏泽花农春节催花,始于道光中叶,京津、苏杭、福广皆有人去。”
“下广”一词,由来已久,是对菏泽“催花人”南下广东培育销售的称谓,“下广”催花牡丹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
1973年,原菏泽牡丹区赵楼牡丹园应广东省外贸公司邀请“下广”催花牡丹(即“下广”第二阶段),前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容奇镇园林处催花,栽培的催花牡丹,远销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同时,催花牡丹也多次应邀参加广州国际贸易交易会、香港花展等展会,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和赞叹。
“我的爷爷(高鹏程)从二十岁左右开始跟随父辈南下广州培育牡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爷爷应邀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园林处,指导温室牡丹种植,七十年代,七十七岁的爷爷再次带领我和赵忠庆‘下广’,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菏泽‘催花人’‘下广’培育牡丹的新纪元。”年逾古稀的农艺师高勤喜说,随着他的年龄增长,2009年应曹州牡丹园的邀请,进行牡丹人才培养,并进行牡丹、芍药定向杂交育种。
此后,高勤喜、赵建朋、赵孝知、赵孝庆、赵建修、赵孝崇、赵忠庆、赵孝邦、赵洪城等人多次“下广”,记录了大量当地的牡丹的催花气候,积累了南北种植差异的经验。
“我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牡丹催花,至今五十余年了;个人自主‘下广’初期,吃住很困难,生活用水前往几公里外,肩挑手提运到‘地头儿(农田一端)’搭建的棚子里,棚子用木棍和塑料搭建而成,晚上可以遮挡露水,白天的时候,棚子像一个蒸笼一样。”菏泽农艺师赵洪城说。
“下广”催花牡丹为露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我是从1989年开始‘下广’,1992年我按照往年惯例,晾根、上盆,由于出现暖冬天气,广州气温偏高,应于腊月二十六、七初步开放的牡丹,在腊月十九晚上一夜全部开放,损失了几万块钱;此后,逐渐吸收失败的经验,可以把催花牡丹盛开时间控制在一至两天之内,让牡丹应时开放。”菏泽文旅集团文化旅游事业部技术总监赵信勇说。
自1996年,菏泽花农“下广”从事催花牡丹,由集体向个人自主转变(即“下广”第三阶段),“下广”人数开始逐年增多,广州催花牡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赔赚相兼,一句“好牡丹盼望好行市”,反映了广大“催花人”的殷切期盼,也映照了“下广”花农对未知市场前景的忐忑之心。
自主“下广”初期,采购几百株牡丹苗木需倾尽一个家庭的积蓄,所以,每一盆催花牡丹都像“催花人”的孩子一样,天气增温担心暴晒,降雨顾忌烂根,直至催花牡丹销售一空,“催花人”才会流露出愉悦的笑容。
“下广”催花牡丹之路从来都是坎坷与机遇并存,不少“催花人”因“下广”催花牡丹富甲一方,也有“催花人”因“下广”家徒四壁。
50年的积累与沉淀,50年的经验积累和科技创新,菏泽“催花人”掌握了较丰富的催花技术和南方气候条件。“我是从1984年开始‘下广’,在今后20年中,坚持记录牡丹的株型、长势、温度、湿度、光照等培育条件,积累了催花牡丹的培育经验。”年近古稀的农艺师陈保宪说,在广州及周边城市的年宵花市场上,催花牡丹大部分来自菏泽,且供不应求。
2024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预计20万盆催花牡丹进入广州市民家中,为千家万户带来富贵吉祥的寓意。“催花人”五十年如一日进行“下广”,引领菏泽催花牡丹产业持续创新,时至今日,菏泽催花牡丹已“香”飘九州。
菏泽与广州在牡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菏泽的催花牡丹企业积极参加广州举办的花卉展览、交易会等活动,与广州的花卉企业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催花牡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菏泽与广州的情缘起于牡丹,归于发展;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注入了牡丹力量;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相信菏泽与广州的催花牡丹情缘将从牡丹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全面“结缘”,为两地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