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塑造新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就抓实抓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深化沿黄全面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加快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如何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深化沿黄全面合作,是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鲁豫毗邻地区位于黄河两岸,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汇地带,地域相连、水系相通、人文相亲、经济相融。近日山东省政府、河南省政府联合印发《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出台30项深化鲁豫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新举措。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央城市群的交汇地,聊城地处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实施范围。2023年,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拉近了聊城与济南等省内城市的距离,也为聊城与中原城市群深度对接打开了“一扇窗”。“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更紧密。报告提出要加强与沿黄省份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协作,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发力方向。”聊城市市长张百顺代表说,聊城要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间则要进一步深化与濮阳市交通、产业、文旅协同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样板。
同样身为沿黄城市的泰安,在深化沿黄全面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报告提出支持泰安建设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我们感到振奋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泰安市副市长冯能斌委员认为。去年底,我省在省级层面出台了支持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泰安立即组织力量逐一分解任务,成立五大专班严抓落实。作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班负责人,冯能斌带领专班人员做好文旅融合产业规划,谋划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将以项目建设带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遴选出的15个重点文旅项目,打造富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
京津冀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人才,这是宝贵的财富。作为我省的北大门,德州是我省唯一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被赋予“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从这些年的探索实践看,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精准发力。报告提出支持德州、聊城等市对接京津冀,主动承接产学研转移,明确了我们发力的切入点。”德州市副市长陈晓强委员说。
陈晓强认为,对德州来说,建设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就要发挥区位、交通、环境等多方面优势,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对接合作,把科创、教育和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汇聚到德州。同时还应围绕产业承接精准发力,聚焦12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省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具备构建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的天然条件。济宁位于京杭运河常年通航的最北端,瓦日铁路、新兖铁路与京杭运河的交会处,形成了辐射“一带一路”、联通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丰”字形物流大通道。企业如何用好区位优势谋求更好发展,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广宇代表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济宁能源借助内河航运的资源优势,构建起公铁水多式联运新体系,为周边区域企业提供优质的水运物流服务。目前,其物贸网络已覆盖全国22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国际物流贸易拓展至荷兰、越南、泰国等16个国家。“报告提出,支持济宁、枣庄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培优育强鲁南物流能源廊带。我们计划以京杭运河为轴线,提速建设梁山港煤钢物流园、邹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六大临港百亿园区’,形成‘一轴六园’发展格局,打造全国一流内河经济廊道,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张广宇说。
2023年,我省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期间,都市圈建设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主任徐超丽委员表示。“从报告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济南都市圈以‘强省会’为战略牵引,突出济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交通枢纽的特征,青岛都市圈以‘强龙头’为抓手,侧重的是经济属性。这说明,济青两个都市圈是错位发展的,是互补的。在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联动。”徐超丽建议。
下一步如何高水平建设两大都市圈,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代表介绍,我省将制订实施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烟台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纵深推进三大经济圈建设,挖掘释放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蕴涵的巨大需求潜力,塑强区域特色竞争新优势。
我省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董事长苏建光代表对此非常关注:“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重视港口建设,有助于山东发挥自身协同腹地、联通世界的‘棋眼’的作用。”
2023年我省经略海洋深度拓展,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一,集装箱量增长11%。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突破7亿吨、3000万标箱两个整数大关,航线总数位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
青岛港作为山东港口发展的“龙头”,是面向日韩和东盟的“桥头堡”,看到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码头等项目,苏建光表示,青岛港将全力加快推动董家口矿石码头建设,推动董家口—沂水铁路、三个国家重点码头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尽快开工建设,同时全力以赴增航线、开班列,确保航线密度、海铁联运等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我省陆海联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