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局聚焦"管"字改革
探索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新路径
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批后监管工作,目前共监管建设项目547处,单体楼7500余栋。近年来,济宁市城市管理局结合建设项目监管工作实际,优化综合执法和行业监管关系,创新应用了以3Ds-Max、无人机倾斜摄影为依托的三维建模技术,并成功运用于批后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改变了过去"人人去现场、事事到现场"传统监管模式,探索了一条科技带动技术赋能的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新路径,有效提升了政府监管效能。
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建设项目进行线上验收
使用无人机对建设项目进行航拍(航拍照片将用于生成建设项目实景“三维模型”)
事中监管,人机结合,变"爬上去"为"飞起来"。事中监管是"勾勒"整体项目布局和形成建筑"四梁八柱"的关键阶段。在事中监管过程中,按照项目关键时间节点,使用无人机对项目建设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航拍巡检,将无人机拍摄照片与项目规划文本比照核对,对项目楼房位置、高度、楼层、楼体外部结构造型、附属设施等实行实时监测,对楼房移位、超建等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及时查处。RTK技术可以精准测量成型建筑物高程并再次辅助定位,为项目的依法依规建设加上"双保险"。事中监管时间跨度长、监管难度大,经常需要爬楼或深入建筑物内部进行实地勘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有效节省了时间、人力,促进了批后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应用3Ds-Max软件生成的建设项目“三维模型”
执法人员对“三维建模”技术进行效果展示
智能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引入,让建筑实体有了数字化表达方式,实现了全景建筑数据存储,让原来只有专业人员的"看图辨物"演变为大众的"看模型知所建"。同时,一次测量建模,生成的集小区整体布局、建筑物造型、颜色、材质、附属设施尺寸、面积、标高、位置等各种数据于一体的电子模型,有效促进基于三维数据轻量化的建筑物可视化管理体系搭建,基本实现了一个数据集成模型通览整个建设项目信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山东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刊发。下一步,济宁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不断创新智能监管,加快构建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集成式政府监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