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寿光市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第一要务,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打造了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育新生态。《山东教育》2023年12月刊以《优化管理机制 激活发展动能 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为题,对寿光相关做法进行了报道。现将原文予以转发。
优化管理机制 激活发展动能
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近年来,寿光市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第一要务,瞄准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资配置、待遇落实、培养机制、教育科研等方面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不断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打造了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育新生态。
一、优化农村师资配置,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教师补充计划。瞄准农村学校师资相对紧缺问题,统筹全市师资向乡村倾斜,补齐了农村师资短板。着力补充新生力量,坚持将新招聘教师优先安置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新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5%以上并安置到农村学校。所有农村新招聘教师统一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一年,为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打好基础。每年招聘10-20名支教教师,目前服务期及转编教师60多人服务于偏远乡村学校,均成为学校骨干。同时,落实市外调入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凡是申请调入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均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进一步补强了农村师资力量。
二是大力实施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寿光市以县管校聘为抓手,逐步打破教师队伍管理的传统障碍,实现教师队伍的“蝶变”。目前,已累计交流轮岗教师3000余人。一是在县域层面,注重均衡配置。根据乡村偏远学校用人需求,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近3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针对偏远乡村学校特设部分高级教师岗位,打造30个省市县“三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强带弱提升乡村教师整体水平。二是在镇域层面,强化统筹协调。对长期在偏远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职称晋升除常规加分项之外,另设任现职内偏远学校工作年限奖励分,调动教师扎根偏远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对音体美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农村学校,设置“走教”岗位,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三是在校级层面,确保人岗相宜。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发挥岗位竞聘的激励作用,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岗位竞聘方案,通过分层聘任、双向选择,让每位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
三是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增益作用,创新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实现城乡师资共建共享。强化保障,夯实行动基础,按“需建必建”原则建设“云端学校”,打造100个“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城乡教师“云端手拉手”。优化资源,提升信息素养,投资1860万元建设寿光教育云平台,实现教体局、学区、学校、教师四级资源联动,目前平台已上线全部基础学科、编程和人工智能常识教育等课程,全市超5000名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农村学校占比67.3%。创新模式,强化示范引领,开设名师云课堂,通过名师在线直播、观摩、互动交流等方式,对乡村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各学科组建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16支“云团队”开发助学“微课”,为乡村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可靠、便捷资源。
二、打造教师培训体系,为乡村教育发展强筋壮骨
一是落实“三项保障”,筑牢教师培训根基。寿光市教体局每年把教师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培训机制,为培训工作搭建坚实平台,提供全面保障。强化经费保障。每年拨付教师专项培训经费300万元用于干部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同时规定农村中小学校按照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确保学校教师培训经费足额支出。强化机制保障。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对年度乡村教师培训目标、参训范围、培训任务及培训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教师培训工作配档表,统筹推进,确保效果。
二是把握“三个环节”,打造高效培训新常态。坚持利用暑期开展全市乡村干部、教师集中培训活动,打造教师暑期培训新常态。做到定位高,课程“量身定做”,立足农村教育新形势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每年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课程,针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名师、学科教师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专家论坛、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实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有的放矢。要求严,过程封闭式管理,培训过程落实领导包靠、过程性督查、考勤通报等制度,以规范化管理确保培训参与度和实效性。效果实,实行等级评价,每轮培训结束,均以闭卷考试、技能操作等形式进行结业考核,并把培训考核结果作为学分登记、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参训教师实学、学实、见真功。
三是用好“三个载体”,成就专家学者型乡村校长。寿光市扎实实施“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聚焦乡村校长治校育人的薄弱点和兴趣点,多形式搭建培养载体,深层次激发校长成长潜力。坚持走出去培训,开拓眼界,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中小学校长(园长)进行分类分层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校长到江浙沪等教育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打造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的名校长、园长队伍。坚持静下来学习,丰富内涵,实施干部教师“读、研、写、讲”四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在干部教师中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定期组织 “读书沙龙”,提升干部教师的内涵素养。坚持住进来挂职,提升能力,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全市乡村小学校长以阶段性驻校形式,通过参观调研、听报告、听课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区优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优质学校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办学思路、提升治校能力。
三、城乡教研深度融合,为乡村教育发展蓄势赋能
一是锤炼两支教研队伍,推动城乡学科教研进入新常态。强化教研员选拔和管理,打造专、兼职两类教研员,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精准组织教研。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教研员71名,均为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和学科骨干。专职教研员把关定向。专职教研员由教体局统一选聘,3年一个聘期,全面落实“一线工作法”,建立常态化联系乡村学校、蹲校包科制度,深入学校,走进教室,与各学科基层教师共同教研,实现定点帮扶。兼职教研员服务基层。兼职教研员为具备6年以上专职专业教学一线工作经历、教学成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在寿光市教科研中心和所在学校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作重心坚持向乡村学校倾斜。
二是构建四级教研体系,汇聚教育质量提升新动能。积极开展市级教研,全市各学段从每个学科挑选10名左右一线优秀教师,成立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员任组长,定期活动,集思广益,指导推进全市课堂教学。建立16个学科基地,构建教师层级发展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持续开展学区教研。以镇街中心校辐射带动镇域内所有学校,全面提升镇域教育质量。以学区、学科为单位组建骨干教研团队,弥补部分学区学科教师少、教研力量单薄的不足。认真开展学校教研,各中小学校紧紧抓住教研计划、教研内容、教研实施等每一个环节,大力开展教师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比武、说课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以赛代研”“以赛代训”。开展年级组“日教研”,把“每周一大研、每日一小研”作为学校教研的必修课,引导教师通过“日教研”将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精品课、示范课,让每位教师都有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是打造“七大教研联盟”,助力乡村教育实现新发展。依托7所优质学校组建7个城乡教研联盟区,一所核心联盟校辐射5所左右的乡村学校,同步提升城乡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城乡师生“同上一堂课”。联盟内各级教学能手定期开展“送课到校”,与乡村教师开展面对面“同课异构”,通过“同课异构看高低”“异课同构看模式”“专家会诊找因果”“青蓝牵手助成长”四部曲,研磨课堂,碰撞思想,汲取课改力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双向交流”,一方面,鼓励联盟内城区骨干教师到乡村支教,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影响乡镇学校,在相互交流、切磋中激发农村教师的教研思维;另一方面,安排乡村新入职教师与城区优秀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促进其专业快速成长。实现城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对联盟内各学校进行捆绑评价,通过观摩课堂、观摩校园、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等形式,对联盟学校分批进行全方位点评指导,问效成绩与年度综合督导成绩挂钩。建立联盟薄弱校认领包靠制度,教研员定期驻校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把脉指导,让乡村学校成为教研“主阵地”。
来源:寿光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