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印发《关于表扬“老干部之家杯”全省第三届“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最佳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最美老干部志愿者”的通报》,寿光市“小区建支部 长者当先锋”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
着力推动老干部在“家门口”发挥作用
一、坚持“四有”标准,把长者先锋选出来。老干部长期居住在社区,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把老干部党员组织起来,在家门口“再上岗”,担任服务群众的“红色管家”,有效弥补了社区治理经验不足、力量不够等短板弱项。一是成立小区党支部。构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组织体系,以居民小区为基本单位,划分282个网格,全部建立小区党支部,实现了组织阵地进网入格、服务群众到家入户。二是遴选“五老”进班子。按照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 “四有”标准,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择优的方式,510名 “五老”党员进入党支部,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每个支部再配备1名党员社工,制定“八微”责任和履职“负面清单”,让“上岗”老干部肩上有责、心中有戒。三是开展业务大培训。每半年举办一期小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聚焦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开展政治理论、党建业务、社区管理培训,推动更好融入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新老书记结对帮带,每季度举办1期“书记论坛”,开展观摩讨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二、创新运行方式,把干事舞台扎起来。发挥小区党支部引领作用,实施“长者有为·时代先锋”工程,将老干部党员组织起来,在疫情防控、物业管理、纠纷调解等社区工作中打头阵、挑大梁。一是书记领题攻坚。聚焦小区治理痛点堵点问题,确定177个书记项目,小区党支部书记“揭榜挂帅”,小区党支部、红色管家、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发力,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去年,解决民生实事438项,13个老旧小区完成供电供气改造,46个小区新建电动车棚146个,维修漏水楼顶230栋、6万平方米。二是聘任红色管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小区物业管理缺失等难题,小区党支部从老干部中聘任77名热心党员,担任“三无”小区“红色管家”,落实“三必到、四必访”工作制度,发生突发事件、邻里矛盾纠纷、居民有困难必到,困难家庭、流动人员、空巢老人、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必访。三是定期协商议事。由小区党支部牵头,组建老干部、调解员、律师等组成“一家亲”志愿调解队,定期在支部办公室坐班接访,化解邻里家庭矛盾、物业纠纷。每月11日确定为“阳光议事日”,召开楼头议事会,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议事,凝聚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2022年,成功化解物业信访20起,处结“12345”热线6296起,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成绩列全省县市区第二名。
三、搭建平台载体,把志愿活动搞起来。依托老年大学、老党员工作室等,小区党支部积极为老干部服务社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载体,引导他们发挥能力特长,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为。一是领办家长学校。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多方资源,开办“美德健康家长学校”,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成立15支宣讲队伍,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讲授传统文化,推进立德树人。目前,已在89个村(社区)开展宣讲500多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益。二是开展婚姻家庭调解服务。以“五老”党员志愿者为骨干,成立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对离婚夫妻进行婚姻家庭辅导。目前,志愿调解队伍发展到360多人,累计调解不和夫妻17024对,劝和8031对,1万多名孩子重获家庭温暖,被评为“全省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三是推动“康养+乐学”文化养老。为破解“空巢养老”难题,小区党支部牵头,建成“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近百处,配套建设“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10处。创新“康养+乐学”文化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爱好特长,组建160支戏曲、舞蹈、书法等志愿服务队伍,每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干部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四、加强激励保障,把长效机制建起来。在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老干部的获得感、成就感,提升小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服务力。一是搭建服务阵地。挖掘整合社区公共资源,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党群服务中心等打造共享式、综合性离退休干部党建活动阵地60余处,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居民议事提供活动场所。二是发放工作补贴。采取党费补助、财政支持等方式,市财政每年拿出资金1000多万元,每月为小区党支部书记发放500元、支部委员300元、楼栋长100元通讯补贴。三是培育挖掘典型。定期选树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每季度专门针对小区党支部成员、“红色管家”评选“最美奋斗者”,在寿光日报、寿光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去年,先后表彰宣传49名“最美奋斗者”,13名小区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全市优秀党组织书记,在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上上台领奖,相关做法在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卫视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