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尽管已至初冬,温度下降,但威海荣成寻山集团海洋牧场内仍一派繁忙,不时有渔民驾着船只载着工具驶向蔚蓝。在一望无尽的海面上,看得见的是成串的浮漂,看不见的是水下养殖的藻类、贝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物种不仅具备经济价值,还具备“固碳”等生态效益,1吨贝类的固碳量可达0.33吨。
基于固碳,一款名为“海洋碳汇贷”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在这片海域诞生,该产品以海产品养殖所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并综合其他担保方式,为企业发放贷款,将生态效益转化成企业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海洋碳汇贷”仅仅是当地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中的一种,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经略海洋的区域重点城市,威海自2019年1月提出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坚持边申边建,强化政策引领,推动绿色信贷“增量扩面”,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并聚焦绿色基础设施,着力推动绿色金融机制创新,促进了当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抽放之间,绿能涌动
从“超级充电宝”看威海低碳缩影
初冬时节,昆嵛山巅,威海初雪未销,在青色的山体之间,一座水库静卧。站在上方俯视,只见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有一片出现了明显的涟漪,山东省内装机规模最大、胶东地区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文登电站”)的运行原理就蕴含在这片涟漪之中。
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
工作人员介绍,文登电站的枢纽工程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500千伏智能开关站等组成,上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是625米,下水库则是136米,电站就是利用两者之间的落差来蓄能。当电力负荷处于低谷时,就利用富余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用电高峰时,再将水从上水库放下,发电并输出,完成“放电”,整座电站就像是一个“超级充电宝”。
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经济、清洁的储能技术,文登电站的投入运行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可节约标煤13.23万吨,相应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1.12万吨、二氧化硫约2964吨、氮氧化物1682吨。
同时,文登电站还是山东电网的重要调节电源,在新能源消纳和顶峰出力方面作用突出,能够有效调节电力供应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提高了山东电网的“弹性”和“韧性”,促进了山东电网清洁能源消纳,保障了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系列效益的背后,作为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登电站的投入规模亦不容小觑。项目总投资达85.67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为17.13亿元,剩余为银行贷款。为支持项目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开行、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目前,文登电站在各银行用信余额48.68亿元,全部采用信用方式.。
“碳汇贷”等创新产品频出
绿色信贷不断“增量扩面”
金融系统大力支持文登电站的建设,是威海市申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经略海洋的区域重点城市,威海在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会人文、金融体系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2019年1月,威海正式向省政府提报试验区创建申请,同年7月上报至国务院,成为全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申报地市。
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威海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其服务好国家战略的向前一步,还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金融活力,打造城市新名片。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试验区建设,威海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验区申建和绿色金融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绿色信贷成为发力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9月末,法人机构累计发放碳减排政策工具贷款18.69亿元,居全省首位,预计可获得省级贴息资金467.25万元。
同时,建立融资服务对接机制,组建碳金融重点项目库,及时汇总企业融资需求及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在银企之间双向推送,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联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绿色企业专题银企对接会、银行高管“十百千万”活动等,实现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间精准有效对接。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海洋碳汇贷、海洋碳汇指数保险(海草床)、渔业碳汇指数保险(牡蛎)等创新产品密集落地。截至9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31.8亿元,同比增长46.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赋能成效显著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创新产品频出、绿色信贷余额不断提升,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互促双赢。
威海荣成建设有大量海洋牧场
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威海海洋经济特色鲜明,海岸线近千公里,海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近年来,威海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特殊工程,必须成规模建设才能彰显出效益,存在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的问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融资压力。
荣成企业寻山集团旗下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荣成农商银行主动上门对接,结合寻山集团拥有较大面积地多的海域使用权的特点,为企业融资创新担保方式,以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融资的瓶颈问题。
寻山集团旗下青逸未来公司进行藻类养殖
同时,荣成农商银行还与寻山集团结成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合作伙伴,全国首创推出“海洋碳汇贷”,发放首笔以海带等海产品养殖所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并综合其他担保方式的“海洋碳汇贷”2000万元,支持企业继续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构建集约型水产养殖产业链。
寻山集团并非个例,在威海还有大量企业已经享受到了绿色金融带来的“红利”。龙港纸业在围绕节能减污降碳进行技改的过程中,获得了威海市商业银行发放的一年期科技贷款4500万元,解了流动资金的燃眉之急;威海星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采用威海市商业银行创新的“光伏设备抵押+并网电费收费权质押”信贷模式,高效快速获得了五年期光伏固贷1700万元;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为荣成东楮岛村100亩的连片海草,投保了全国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如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此外,威海还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全市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绿色企业占比超70%,通过首发、增发等方式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超300亿元。
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未来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在推进绿色信贷不断“增量扩面”、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威海更加注重夯实绿色金融创新基础,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聚焦机构、标准、平台和激励等重点领域,着力推动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尤其是在标准与平台方面,威海立足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探索制定《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强化金融机构对蓝色产业项目的识别认定和支持力度,为金融更好地支持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支撑。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落地实施,在去年推动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全覆盖的基础上,组织10家法人机构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发布,并进一步提高披露质量和水平。同时,探索搭建绿色金融数字化平台,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识别、市场主体绿色融资需求发布以及政府部门绿色信息发布等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威海市将立足自身优势,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为抓手,重点围绕工作机制、标准建设、平台建设、激励机制、业务创新和海洋经济等领域积极探索,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威海样本”,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具体而言,拟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在绿色金融标准、绿色专营机构、碳账户建设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同时,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育,继续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设立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单列绿色信贷规模、优化内部考核机制等方式,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增加绿色信贷规模,提升服务质效。
在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推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基于碳排放权、海洋碳汇收益权等环境权益的新型融资服务。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产品创新,优化升级“保处联动”工作机制,拓展融资服务功能。
此外,威海还将继续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协调推荐更多绿色企业申报辅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挂牌。探索通过发行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11月14日,尽管已至初冬,温度下降,但威海荣成寻山集团海洋牧场内仍一派繁忙,不时有渔民驾着船只载着工具驶向蔚蓝。在一望无尽的海面上,看得见的是成串的浮漂,看不见的是水下养殖的藻类、贝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物种不仅具备经济价值,还具备“固碳”等生态效益,1吨贝类的固碳量可达0.33吨。
基于固碳,一款名为“海洋碳汇贷”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在这片海域诞生,该产品以海产品养殖所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并综合其他担保方式,为企业发放贷款,将生态效益转化成企业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海洋碳汇贷”仅仅是当地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中的一种,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经略海洋的区域重点城市,威海自2019年1月提出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坚持边申边建,强化政策引领,推动绿色信贷“增量扩面”,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并聚焦绿色基础设施,着力推动绿色金融机制创新,促进了当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抽放之间,绿能涌动
从“超级充电宝”看威海低碳缩影
初冬时节,昆嵛山巅,威海初雪未销,在青色的山体之间,一座水库静卧。站在上方俯视,只见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有一片出现了明显的涟漪,山东省内装机规模最大、胶东地区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文登电站”)的运行原理就蕴含在这片涟漪之中。
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
工作人员介绍,文登电站的枢纽工程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500千伏智能开关站等组成,上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是625米,下水库则是136米,电站就是利用两者之间的落差来蓄能。当电力负荷处于低谷时,就利用富余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用电高峰时,再将水从上水库放下,发电并输出,完成“放电”,整座电站就像是一个“超级充电宝”。
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经济、清洁的储能技术,文登电站的投入运行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可节约标煤13.23万吨,相应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1.12万吨、二氧化硫约2964吨、氮氧化物1682吨。
同时,文登电站还是山东电网的重要调节电源,在新能源消纳和顶峰出力方面作用突出,能够有效调节电力供应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提高了山东电网的“弹性”和“韧性”,促进了山东电网清洁能源消纳,保障了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系列效益的背后,作为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登电站的投入规模亦不容小觑。项目总投资达85.67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为17.13亿元,剩余为银行贷款。为支持项目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开行、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目前,文登电站在各银行用信余额48.68亿元,全部采用信用方式.。
“碳汇贷”等创新产品频出
绿色信贷不断“增量扩面”
金融系统大力支持文登电站的建设,是威海市申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经略海洋的区域重点城市,威海在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会人文、金融体系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2019年1月,威海正式向省政府提报试验区创建申请,同年7月上报至国务院,成为全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申报地市。
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威海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其服务好国家战略的向前一步,还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金融活力,打造城市新名片。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试验区建设,威海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验区申建和绿色金融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绿色信贷成为发力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9月末,法人机构累计发放碳减排政策工具贷款18.69亿元,居全省首位,预计可获得省级贴息资金467.25万元。
同时,建立融资服务对接机制,组建碳金融重点项目库,及时汇总企业融资需求及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在银企之间双向推送,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联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绿色企业专题银企对接会、银行高管“十百千万”活动等,实现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间精准有效对接。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海洋碳汇贷、海洋碳汇指数保险(海草床)、渔业碳汇指数保险(牡蛎)等创新产品密集落地。截至9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31.8亿元,同比增长46.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赋能成效显著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创新产品频出、绿色信贷余额不断提升,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互促双赢。
威海荣成建设有大量海洋牧场
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威海海洋经济特色鲜明,海岸线近千公里,海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近年来,威海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特殊工程,必须成规模建设才能彰显出效益,存在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的问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融资压力。
荣成企业寻山集团旗下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荣成农商银行主动上门对接,结合寻山集团拥有较大面积地多的海域使用权的特点,为企业融资创新担保方式,以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融资的瓶颈问题。
寻山集团旗下青逸未来公司进行藻类养殖
同时,荣成农商银行还与寻山集团结成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合作伙伴,全国首创推出“海洋碳汇贷”,发放首笔以海带等海产品养殖所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并综合其他担保方式的“海洋碳汇贷”2000万元,支持企业继续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构建集约型水产养殖产业链。
寻山集团并非个例,在威海还有大量企业已经享受到了绿色金融带来的“红利”。龙港纸业在围绕节能减污降碳进行技改的过程中,获得了威海市商业银行发放的一年期科技贷款4500万元,解了流动资金的燃眉之急;威海星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采用威海市商业银行创新的“光伏设备抵押+并网电费收费权质押”信贷模式,高效快速获得了五年期光伏固贷1700万元;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为荣成东楮岛村100亩的连片海草,投保了全国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如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此外,威海还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全市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绿色企业占比超70%,通过首发、增发等方式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超300亿元。
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未来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在推进绿色信贷不断“增量扩面”、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威海更加注重夯实绿色金融创新基础,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聚焦机构、标准、平台和激励等重点领域,着力推动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尤其是在标准与平台方面,威海立足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探索制定《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强化金融机构对蓝色产业项目的识别认定和支持力度,为金融更好地支持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支撑。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落地实施,在去年推动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全覆盖的基础上,组织10家法人机构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发布,并进一步提高披露质量和水平。同时,探索搭建绿色金融数字化平台,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识别、市场主体绿色融资需求发布以及政府部门绿色信息发布等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威海市将立足自身优势,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为抓手,重点围绕工作机制、标准建设、平台建设、激励机制、业务创新和海洋经济等领域积极探索,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威海样本”,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具体而言,拟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在绿色金融标准、绿色专营机构、碳账户建设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同时,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育,继续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设立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单列绿色信贷规模、优化内部考核机制等方式,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增加绿色信贷规模,提升服务质效。
在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推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基于碳排放权、海洋碳汇收益权等环境权益的新型融资服务。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产品创新,优化升级“保处联动”工作机制,拓展融资服务功能。
此外,威海还将继续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协调推荐更多绿色企业申报辅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挂牌。探索通过发行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