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标志着济宁市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蓝图正式确立。根据规划,济宁市将致力于打造全球文化旅游胜地、创新制造高地和内河航运枢纽,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规划》中,济宁市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制造和内河航运等产业,并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等措施,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将依托京杭大运河等水路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打造通江达海的航运枢纽。
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济宁市构建“一核四轴,两带五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方面,增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推动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一体化发展,提升京沪、鲁南、济徐、济微发展轴要素集聚水平,促进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发展;另一方面,保育大运河生态带、泗河生态带、南四湖生态区、黄河流域生态区、东部山林生态区等重要生态空间,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煤塌陷地、湿地等生态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此外,保护好北部农田集中区、西南农田集中区两大农田区,打造中部高效农业、北部种养循环农牧、南部特色农业、东部农林、环湖农渔五大发展片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
在提升国土空间品质方面,济宁市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和布局,强化任城区、北湖旅游度假区、高新区城市主中心建设,促进兖州城区、济宁经济开发区综合功能提升,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另一方面,沿大运河、古运河、蓼沟河等8条河流形成中心城区骨干生态廊道,提升太白湖、少康湖、泗河、十里湖4个湿地公园生态功能,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此外,与常住人口相适应,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方面,济宁市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管理要求,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施严格保护。其中,我市重点保护好曲阜“三孔”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济宁历史城区、曲阜历史城区、邹城历史城区,铁塔寺及太白楼、竹竿巷、明故城、亚圣庙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尼山文化片区建设,弘扬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同时,强化城市设计和乡村风貌引导,依托曲阜、邹城、济宁历史文化名城,融合东部山区、南四湖、大运河、黄河、泗河等重要景观节点,彰显“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国土空间魅力。
为了保障规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济宁市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其次,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此外,强化对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指导约束,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合理优化空间布局。
济宁是发展中的济宁,是不断更新的城市。此次山东省政府对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标志着济宁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根据规划,济宁将重点打造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引领全国的创新制造高地以及内河航运枢纽、滨湖生态水城,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济宁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规划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