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消费者对酒的品质和价值的需求日益强盛,而对酒的品类的选择和价值评判更是多样化。这对我们重塑薯香酒的品类和价值自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基础。
红薯引入中国,养育了多少代的国人,也养育了中国传统的“薯文化”。也由于薯类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薯文化”也在960万平方公里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普遍存在。曾几何时,红薯酿的酒红遍半个中国,时代的变迁,认知的差异,导向的差异,渐渐地红薯被淡化了,红薯酿酒也曾经退出了市场。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和发展,许多传统文化不是越来越衰竭而是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和怀念。红薯及其文化的重塑形象也是这样,更何况,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红薯食品的健康保健功能也越来越被全世界公认。如今我们以另一角度审视红薯及红薯酒,不光是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也另有一番现代社会科学新认知的感悟。
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原料属性,在此基础上有好的工艺技术,好的内功修炼,才能有好的产品。当下酿酒的原料可谓丰富多彩,而能大规模量产且成为酿酒主要原料的还是高粱、小麦、玉米、红薯等几个品种,至于在什么地方用什么酿造,除了因地制宜因素之外,是否还是要遵循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喝什么酒是每个人的喜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否应遵循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对酿酒的技术,我们普遍认为要坚守传统、坚守品质、科技创新。传统酿酒的发酵工艺是大同小异的,而技术条件又是各有差异的,包括了窖池的选择、酒曲的选择、时间的控制、出酒的控制等等。这些选择和控制就是利用现代科学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升、从而不断突破品质上限。
当下我们不仅坚持红薯酿酒,坚守传统老五甑工艺,而且应当有行业额自信的是,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构建了薯香型酒的品质标准,并通过系统地构建薯香型酒的质量体系表达,建立出分档标准,让消费者明白薯香酒的原料、工艺、类型、贮存、质量等级等等。这对于喜欢红薯食品而又想喝点传统兼顾时尚的消费者,不正是新好的福音?!
酒的香型与酒的品质不是一码事,品质只与原料、工艺技术及产品生产控制相关。薯香型酒原料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下的红薯,它的工艺是传统多年的老五甑,而它的现代技术又是不断探索构建的。把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这样好的薯香型酒,无论是坚守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不断创新的角度上,我们都对它充满了信心!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薯香酒类的品质会越来越好。无论是传统酿酒还是新工艺新标准,浓浓的薯香情怀,会使我们对薯香型酒的品类与价值充满自信。
跋:我的牟平情结
作者简介:
尹浩洋,50年代肖狗男。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幸遇恢复高考,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四年获文学士。
旋在烟台乡村教学6年,因爱好写作1990年参与创刊《华夏酒报》,1992年初参与创刊《海南经济特区报》,夏天回乡参与创刊《烟台晚报》并任首席记者多年。发表作品近两千万字,百余篇文章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全省一等奖好新闻。
现任烟台市作协副秘书长兼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专心研究烟台文史文化多年,出版著作3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