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垦利区锚定建设“文旅新城”目标,强化政策支持、深挖文化资源、培育文旅项目,创新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聚力打造沿着黄河遇见海文化旅游新地标。
一、政策给力,高站位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垦利区文旅产业创新突破行动方案》,专门成立文旅产业指挥部、文旅特派小组,重点推进实施总投资10.7亿元的21个文化体验村重点项目以及5个文旅融合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协调推进机制,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健全政策服务措施。出台《垦利区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垦利区关于对举办节庆活动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垦利区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从贴息、补助、拉动消费、规范运行等方面,指导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组织开展“垦定有惠”五大消费提质升级行动,列支专项资金200万元,推动文旅消费、消费环境等五方面消费实现提质升级。
三是加快建设服务设施。开展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完善全区景区(景点)厕所、停车场、无线WIFI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游客集散中心1处、黄河旅游驿站1处、旅游咨询中心35处、全域旅游导览图10处、新建改建旅游厕所90余处,旅游公共信息提升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省旅游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二、资源赋能,高标准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突出黄河文化主题主线,深入挖掘全区文化资源,探索差异化、多样化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和载体平台推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目前,已推出董集南展文化、胜坨顶点和遗址文化、垦利街道非遗文化、兴隆生态文化、永安红色文化、黄河口移民文化、渔业区海洋文化、垦东石油文化为支撑的全域文旅融合产品。
二是“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辖区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合力推动乡村特色旅游,建设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目前,已串联永安镇稻田画风景区、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二十八村、前七村等布点,形成特色旅游环线,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三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红色资源、人文景观,串联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垦利区博物馆、盖希云精神教育基地等,创新“红色+文旅+研学”模式,形成面向研学和党性教育客群的红色旅游体验线路。今年1—8月份,全区共接待游客241.7万人次,同比增长46.2%;实现旅游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42.8%。
三、项目提质,高品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一是创新打造整域文旅项目。立足“两线、三片、多点”的全域发展格局一体化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两线”即沿黄线和沿海线,打造从杨庙到入海口,从美丽渔村到垦东海水浴场两条精品线路;“三片”即黄河里旅游度假片区、“稻香蟹缘”乡村旅游片区和红滩湿地滨海旅游片区;“多点”即民丰湖、天宁寺、水语小镇等特色节点。10月份,垦利区博冠城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二是创新打造非遗文旅项目。以创建“非遗在社区”国家级试点为契机,兼顾产品实用性和消费体验,系统整合非遗项目开办非遗集市,设置旗袍制作、金银细工制作、传统中医理疗等技艺,运用展示、展演、展销、体验等多种形式,把优秀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的文化消费品,让市民一睹传统工艺与匠心,形成了特色品牌突出、非遗氛围浓厚、民众体验感强的特色集市,实现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化经营。
三是创新打造文创文旅项目。创新实施“吕韵悠扬·德润垦利”吕剧创作工程,先后拍摄完成“孝德”“诚德”“爱德”“仁德”4部影片,剧中演员大多由本土演员和当地群众担任,实地场景均在垦利区拍摄,凸显了独有的油田景观、河滩景象等旅游元素,实现了“本土文化+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合。
四是创新打造“乡村好时节”主题项目。贴合城市游客、青年群体出游新需求,创新将沉浸演艺、民俗体验等纳入乡村旅游,积极打造近郊化、轻奢型、微度假、慢节奏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今年,精心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大集启动仪式、杨庙·黄河里乡村微度假活动周、“魅力黄河口、激情篮不住”城乡篮球赛、黄河流域(东营)老字号嘉年华等系列特色活动,吸引周边90余万人次游客和市民前来探寻打卡,逐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热点、新高地、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