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
在远离近岸的广袤大海上,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宛如一座座海中城堡,筑起了一个个蓝色粮仓。
越来越多的海上大装备、大平台在烟台下水,向深海挺进。从科研到应用,装备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合力筑牢蓝色粮仓,为唱响海洋牧歌提供支撑保障,也为我市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注入“蓝色动力”。
智能网箱
打造高效海洋牧场
在长岛南隍城海域,经海系列深水网箱挺立,一场海上丰收场景热闹异常:起降机将一个个装满鱼儿的巨大网兜转移到运输船上,2.5万尾、近4万斤的成品黑鲪鱼销往全国各地。
“只需要按下按钮,两到四个小时,整网鱼就全部提出来了,一网鱼有几百吨。”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渔服事业部经理卢晓介绍说,通过现代化养殖和现代化渔业装备,不仅改变了传统养殖靠天吃饭的模式,而且安全性和经济效益都大大提升。
智能网箱与传统网箱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化,实现可视、可测。智能网箱上的5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水下的养殖、装备、水质、水文、气象等信息,并实现自动投喂、机器人自动洗网等工作,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就可以养殖上百万尾黑鲪鱼。
“通过双目摄像和声纳系统,不仅能精准掌握网箱里的鱼群数量和位置分布,而且能知道鱼的体长何时达到32厘米,体重大概639克,按照这个规格,就达到了上市售卖的要求。”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家瑜介绍。
目前,烟台已有8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下水,单个网箱养殖水体达7万立方米以上,年可养殖鱼类1000吨,相当于60个普通深水抗风浪网箱。
我市发挥中集来福士等海工装备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展装备化海洋牧场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建造起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海洋牧场平台18座。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46处,其中国家级20处,约占全国1/8,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破解网箱平台
确权难融资难
如何破解深远海养殖过程中海洋牧场网箱平台确权难、融资难等问题,烟台给出了答案。
形成确权路径,破解新型装备确权“从0到1”难题——
海洋牧场网箱平台作为新生事物,缺乏入级检验规范和确权颁证依据,我市参照海洋船舶确权模式,率先制定出台《海洋牧场网箱平台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形成由中国船级社检验、地方主管部门发证并登记所有权的确权路径,解决了平台资产不可入账、申请贷款不可抵押、监督管理无据可依等难题,建成运营一批国内“首台套”、多种类型的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网箱,平台确权数量居全国第一,为其他海上及内河湖泊平台提供确权路径参考。
创新金融工具,破解新型装备融资难题——
海洋牧场网箱平台前期投入大且远离海岸线,养殖经营风险高于近海,我市在全国首次通过遥感气象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浪高、温度、盐度等指标体系,开发“海洋牧场创新指数保险”等系列保险产品9项。同时,以平台确权为基础、以保险产品为增信手段,率先推出了海洋牧场网箱平台“保险+信贷”综合融资方案,推动银行放心贷、安全贷,有效解决贷款难题。
该模式实施以来,累计为海洋牧场平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4.2亿元、风险保障7.7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烟台“百箱计划”首批量产网箱等平台推出。
近日,烟台经海渔业获得222万元养殖波高指数保险理赔。“深远海养殖充满了各种挑战和风险,浪高可能会造成网箱鱼逃逸,或者对装备本身造成一定破坏,当浪高达到了一定高度,便可触发保险。”烟台经海渔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慧介绍。
保险是海水养殖企业可靠的防浪坝。依托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我市创新开发针对海洋牧场的“抗击风浪自然灾害险”“网箱养殖波高指数险”,为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保驾护航。
王慧表示,通过保险加持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从而助力渔业养殖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
填补国内
活鱼养殖运输空白
6月5日,全国首艘活鱼养殖运输渔船——“经海1号”由江苏镇江顺利驶抵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港,正式投入使用。
在水产运输方面,传统船只既费时费力,又无法保证产品的新鲜度,“经海1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利用‘经海1号’运输,鱼儿从深海网箱到陆地运输的存活率可达100%,是我国传统渔业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品。”“经海1号”船长于明旭介绍,该船可通过智能监测及控制系统,实施活鱼称重、计数等操作,实现对全船活鱼动态信息和数据的全程监控。
发展深远海养殖,既要提高产量质量,也要提高运输效率。特别是在基于陆基育苗—近海标粗—深远海养殖的接力模式下,需要配套更多的陆基和近海资源,以满足深远海养殖对大规格苗种的规模化需求和对商品鱼转运、暂养及加工的规模化需求。
为此,烟台围绕破解深远海养殖活鱼在装船、补给、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积极补齐链条短板,聚焦提升活鱼养殖运输设备“装备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推出活鱼养殖运输“三化升级”新路径,填补了国家在现代渔业养殖运输等方面的空白。
引进先进设备破解活鱼装船成活率不高难题——
为便于运输销售,鱼苗在深远海养成后,需要从网箱转移到船上,但传统的“提箱撒网”方式不仅导致活鱼死亡率高,还会降低网箱的使用寿命。为此,我市率先通过进口“活鱼装卸操作设备”、实施“减免税实施路径”,实现活鱼“零损伤”批量装船,帮助企业年均盘活流动资金300多万元、产品毛利率提高25%以上,为装备型海洋牧场“耕海牧渔”提供有益借鉴。
开发标准船型,破解网箱平台补给和活鱼运输难题——
针对现有船型无法满足网箱平台饲料补给、生态活鱼运输等问题,烟台作为全国唯一“养殖运输船建造管理”省级试点地区,制定出台了《养殖运输船建造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包含养殖渔船检验、登记、安全监管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围绕定向研发、图审检验、设计建造等环节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养殖渔船标准船型库” ,确保满足需求的专用船舶快速定型、建造下水。
该模式实施以来,带动烟台14家企业提出建造申请,目前已有6艘建造完工并下水,其中“鲁烟开渔养60001”为山东省最大的饲料运输船,总吨位达890吨;“鲁烟开渔养运66601”为全国首艘海洋生态活鱼养殖运输船,满载活鱼运输量可达60吨,最大卸鱼速率250立方米/小时。
眼下,烟台海洋牧场建设正大踏步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深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和模式创新,一幅更加绿色生态、高效智能的耕海牧渔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想爆料?应用市场下载“网易新闻”APP,或拨打新闻热线18363817913,提供新闻线索。网易新闻广告热线18663870898,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