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加强社会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黄三角农高区专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省黄三角农高区社会事务局(综合执法局)副局长、丁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团结,省黄三角农高区社会事务局(综合执法局)社会事务科副科长赵伟,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局建设管理科负责人刘佳佳,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团结:
近年来,省黄三角农高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三产融合、宜居宜业、幸福家园”这一目标,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局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保障更加稳固。持续抓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低保金。今年上半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6.64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14.04万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572.6万元,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10.35万元。2年来招聘城镇公益岗40人,农村公益岗650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显著成效,198名监测对象无一返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完善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投资3100万元建设中心初中食堂餐厅和体育馆,更换电教设备492台(套);投资5.1亿元新建生态科技城学校,充实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辖区4家医院和34所村级卫生室资源,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实现;投资5500万元实施生态科技城医院建设项目,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提档升级。针对留守老年人居多的实际,从今年起实施养老服务“三年工程”,投资建设6200㎡的镇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街道敬老院设施条件;聚焦“一老一小一特”,新建2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小官庄、坡家庄等5个村级“老年公益食堂”;实施“e享安康”智慧化居家养老工程,为老年户家庭安装居家养老设施,构建起功能互补的全域养老服务体系。
(二)现代农业提效增质。以科技成果转化兴农致富。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全力推进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区农村土地整体流转达到96%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4万亩。建成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优质小麦品种、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分别扩大到1.5万亩、1.8万亩,8个耐盐碱大豆品系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示范,马铃薯、藜麦等种植面积增加,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明显增收。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签订品质原粮生产基地合作协议,推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以特色品牌创优联农带富。积极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利用3年时间建成总投资4.2亿元的初心(东营)数字农业产业园。培植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0余家。依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培育计划,做强做优利高多肉花卉、雪绒花冬枣、初汇藜麦、老广北奶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形成“农高优品”系列特色品牌。
(三)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小城镇更新全面启动。规范抓好怡馨花园、润泽佳苑等居民小区管理,围绕基础设施提升,实施华泰清河供热管线、小区老旧供暖管网和道路改造、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尚道、北张寨和聂寨等村1300余户3500余人喜迁新居。建成1.35亿元的丁庄街道城市生活广场和0.65亿元的昂坤财富广场,小城镇提质扩容不断加快。以地缘为基础,组建中心、花苑、广北、滨海等4个社区,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升。乡村建设持续深化。省黄三角农高区丁庄示范区成功纳入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按照“1+2+N”布局,全力打造科技支撑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升级版”。完成丁庄街道旱厕改造任务和“燃气村村通”工程。43%的村完成雨污分流改造。今年硬化提升村级道路12公里。组织开展“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努力实现村庄环境容貌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干净,PM10、PM2.5等指标稳定向好,水质量同比改善11.08%。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提高补贴比例,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建成后董、李沧等一批省、市级美丽乡村。
(四)基层治理持续加强。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深入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实现15个小区、49个行政村、1.7万户家庭专人包靠全覆盖,着力把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在第一时间第一线。组织“企业大走访,服务零距离”活动,走访各类市场主体3449家,解决难点、痛点、堵点问题286个。常态化做好政务服务热线、网格员排查走访等反映问题交办督办,重点抓好不满意事项“回头看”。对收到的意见建议,全部进行限期整改、专人答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三零”创建为载体,落实网格化管理,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治安巡逻和民防守护,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以业缘、趣缘等为纽带,组建象棋、文艺、门球、书法、志愿服务等协会组织76个,由无职党员担任协会负责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神经元”。今年已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汇演、广场舞大赛和象棋、书画等群众性文体活动30余场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增进民生福祉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落实好各级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高效解决民生诉求,让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答记者问:
1、中国山东网记者
教育和医疗是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的事,请问农高区相关部门单位是怎样科学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的?
赵伟
多年来,省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管委会一直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等问题,坚持“教育、医疗是重大民生,必须扎扎实实把民生的事情办好”这一原则,充分结合各功能区块布局及人口分布,有效整合全区现有教育医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努力为百姓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教育工作方面:省黄三角农高区现有中小学6所、幼儿园12所,在校中小学生及幼儿园4697人。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投资3800余万元为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修建体育馆、师生餐厅等场所,实施校园亮化、信息化提升等工程,区内各学校教学场所及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针对今年秋季学期全面“二孩”入学高峰,深入挖潜扩容,增加小学学位750余个,确保每一名孩子都有学上、都上好学。同时,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惠及学生3800余名。为提升生态科技城片区教育资源配置,改建农高区实验幼儿园,实现全区公办幼儿园比例100%;新建生态科技城学校1处,预计2024年6月竣工,2024年秋季学期顺利招生办学。
医疗工作方面:农高区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处、村级卫生室34处。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与市人民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区域医联体,把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同时,投资1700余万元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村级卫生室更新医疗设备,进一步优化区镇村三级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加强片区内医防融合、平急结合、医养结合,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用药难、用药贵”问题,大力开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购药负担。为持续优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正在推进建设生态科技城医院项目,将于近期开工,预计明年7月份建成投用。
2、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省黄三角农高区2023年正式启动了生态科技城学校和医院建设项目。能否介绍一下生态科技城学校和医院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现在两个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如何?
刘佳佳
关于生态科技城学校建设情况:农高区生态科技城学校项目,占地面积163亩,总建筑面积56545平方米,位于农高区生态科技城广北路以北、紫薇路以西、槐香路以东、绿都路以南。农高区生态科技城学校作为全区重点民生工程,在规划之初,就按照“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的空间布局理念,在各建筑组团布置的基础上,穿插多个院落中庭,使各功能空间错落有序、丰富多样,通过灵活自由的建筑空间形式,将教学与公共交流活动空间紧密相连,打造开放式的师生互动平台,旨在建设一座院落丰富、绿荫环抱、兼具礼仪性和趣味性的现代化校园。学校功能分区明确,主要由教学楼、科技综合楼、实验楼、艺术楼、宿舍、午休楼、餐厅、风雨操场和室外运动场、室内游泳和运动设施等几部分组成,各建筑之间通过风雨连廊连成一体,形成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之间合理、明确的有机组合。高标准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设计了人脸一卡通识别系统、近视防控、校园电视台和标准化考场等多种信息化系统,打造智慧化校园。校园已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竣工。
关于生态科技城医院建设情况:生态科技城医院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亩,位于广北路以南、柳缘路以东,主要建设门诊住院综合楼、配套用房及室外配套设施等,建筑面积10798平方米,布局功能主要包括门诊、急诊、预防接种、临床医疗、检验中心、中医康复理疗、住院、妇幼保健和办公管理等内容,满足群众看病“小病不出社区、康复医疗在社区”的目标。医院将于近期开工,预计明年7月建成投用。
截至目前,生态科技城学校项目的餐厅钢结构安装完成,1#宿舍楼、午休楼、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实验楼二层钢结构安装完成,正在开展楼承板安装施工;科技综合楼、2#宿舍楼一层钢结构安装完成70%,艺术楼完成基础施工,风雨操场筏板基础施工完成80%,整体进度符合计划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细化时间表、任务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决守牢施工安全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明年6月底前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生态科技城医院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招标,正在组织人员、机械进场,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主体施工,明年7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