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八月,热潮涌动,活力迸发。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各产业园区、生产车间里呈现出一派时不我待、紧张快干的火热发展图景,全区上下处处跳动着上项目、抓生产、抢进度的强劲脉搏。
“创”出一片新未来。时间回溯到1月13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经济工作暨“双招双引”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吹响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会上提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变量,摆在事关全局的引领位置来抓。
近年来,开发区围绕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因子”
促企业拔节生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位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的中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无论在企业生产车间还是研发中心,目之所及处处涌动着澎湃创新伟力。
从受工艺设备制约难以实现量产到建成全球唯一一条芳砜纶批量生产线,并由此带来年销售额1.5亿元的经济收益,中芳新材料有限公司蹚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道路。
致力于打造芳砜纶大容量聚合关键技术的策源地和芳纶纤维产业集群,公司投资建设了高性能纤维创新研究院项目,联合东华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攻克芳纶纤维、纳米级芳纶隔膜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芳砜纶纤维产品国产化。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中芳新材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正加快实现芳纶纤维链条化发展,筹建高性能纤维下游制品项目,发力推动产品在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截至目前,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达到28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1%,基本形成了“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骨干、市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一个个加速涌现的创新主体成为城市创新活力更强劲的生动注脚,“创新引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愈加显现。
产学研“合璧”
激活发展“动力源”
产教融合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当下,随着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扎根布局,各生产企业但也面临着技术研发难度大、结构性人才短缺凸显、产业成果转化不顺等问题,面对这一“困境”,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起“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
4月23日,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以更加完善的机制,将“政、产、研、创、用”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合作、优势互补,为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恰逢毕业季,不少院校学子开始为找工作奔波忙碌,而张帅则穿戴着整洁的工作服在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跟着师傅学习起仪器操作。
原来,张帅就读的东营职业学院和国瓷材料同为“联合体”中的一员,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开展合作,张帅便是在这一培养模式下,经过考核合格后入职国瓷材料,真正实现学生在校时“零距离”实习、毕业时“零距离”上岗。
当前,全区80%以上的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有“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用钠离子电池体系”等2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开发区落地转化。政府搭台,校企携手,推动教育资源与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整合与共享,如此奔赴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集聚人才优势
厚植发展后劲
“我们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来一起破题,加快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技术发展水平。”东营坤宝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称,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着生产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的难题,迫切需要攻关突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针对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需求,开发区深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汇聚计划,坚持多元化引才模式,着力引进、培育、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
开发区创新“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才模式,拓宽引才渠道,先后开展线上线下人才对接活动34次,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模式吸引高端人才。
聚八方英才而用,开发区紧盯“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人才“磁场”。在全市率先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引进储备急需紧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双一流”等高校大学毕业生;建成东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助力更多留学归国人员放飞科创梦想。
人才引得好、用得好,更要留得住。开发区集中实施了“汇智学者”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三项人才工程,每年支出专项资金约2000万元。实行大学生补贴免申即领、政策找人服务,今年上半年一次性兑现大学生补贴2013万元,惠及大学生3596人。配套完善人才公寓1359套和周边基础设施,打造10分钟生活圈,全方位满足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技术工人等各层次人才生活需求。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在科技创新这场没有终点的征途上,开发区将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两大战略”,厚培创新创业土壤、推进创新生态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上增添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