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看区市”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十场——胶州市专场。胶州市副市长徐栋良、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永治、胶州市洋河镇党委书记史明高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洋河镇地处胶州市南部,总面积129.66平方公里,辖17个新村,84个网格村,人口5.8万。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洋河镇成功申报青岛艾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位于洋河镇中部,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包含17个村庄、9039人。
洋河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土地多数为丘陵薄地,集体收入少、农民增收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洋河镇坚持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全市“率先突破”洋河的指引下,通过资源导入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做好“富活美强”“四篇文章”,全力打造“艾上田园”乡村振兴品牌。
一、产业带动,致力一个“富”字,让农民更殷实
洋河镇深入践行“政府+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社会资本+科研院所”工作思路,突出“一二三产融合”,探索形成了三种产业致富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就是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450亿元,解决就业1500人,不但带来固投、产值、税收等经济指标的大幅提升,而且洋河镇把益海嘉里作为洋河乡村振兴的“基石合伙人”,开辟了“四抓”合作路径。①抓融合,打造嘉里新城。依托益海嘉里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嘉里新城。②抓开放,打造食品文化新高地。依托金龙鱼营养健康体验馆、胡姬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打造全市工业旅游典范项目。③抓联动,打造利益链结共同体。农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与平台公司、益海嘉里成立合资公司,借助益海嘉里央厨板块的“开放空间”和益海嘉里的销售渠道,把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工业产品,再变成商品,形成“新六产”,农民在一二三产环节都享受股东分红。④抓循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发展小麦和高油酸花生订单农业,优质优价,让农民获得更高收益。在此基础上,借助益海嘉里沼气锅炉,回收农户秸秆制作“生物质”,把废弃原料再利用,年回收量可达15万吨,按照每亩100元的价格回收,预计带动农民增收约2000万元。
二是共富平台带动。通过搭建“联合党委+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富平台,助力农民实现了土地入股分红、集体分红、劳务佣金3项收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冠珠园项目。该项目由胶州城投建设,总投资9亿元,流转5个村6000亩山岭薄地,建设省内单体最大的樱桃种植专业化园区,每年带动农户增收900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400万元以上。
三是乡村文旅带动。洋河生态资源丰富,是胶州市唯一有山有水的乡镇,有大小山头100余座,其中艾山海拔229米,是胶州市最高峰;东西石是奇特的火山地貌,1.2亿年前形成;有河湾塘坝100余个,其中洋河全长31公里,流经洋河镇27.5公里。洋河镇扎实推进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争取艾山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创新开展“艾上田园”主题活动,规划户外体育公园项目,打造乡村山地马拉松运动胜地、户外自行车骑行运动天堂、著名门球之乡、营动中国项目基地,初步形成了集科普、研学、度假、康养、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运动公园,成为胶州乃至青岛近郊游重要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洋河本地农民通过经营农家乐、采摘园,为旅客提供“食宿游购娱”服务,实现发家致富。
二、资源整合,着眼一个“活”字,让价值更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土地面临非法侵占、低价占有等问题。作为全市城乡资源共享行动试点单位,洋河镇创新了“清收管用”工作路径。
一是“清查底子”。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摸清土地底数,清晰掌握各类合同情况,做到“底数清”。
二是“回收债权”。坚持因村制宜,分类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对各类债权进行专项清收。
三是“严格管控”。一方面,将所有资源录入“数字化农经平台”,让资源底子“有账可查”。另一方面,规范流程,资源处置必须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发包,让资源流动“有迹可循”。
四是“用活资源”。聚焦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实施适度活权,全面提升利用效率。①承包地方面,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②宅基地方面,针对中部艾山风景名胜区,按照“弃留转营”方式,对闲置、废弃宅基地进行盘活。③集体建设用地方面,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承接项目。另外,洋河还有一些特色资源矿坑,成功引进了中信文旅综合体项目、融汇润达种养一体化项目。
三、生态赋能,突出一个“美”字,让环境更宜居
洋河镇全力开展“三个行动”,以人居环境小切口,撬动绿水青山大生态。
一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创新实施“六边三场三化”行动,按照“政府主导不包办”的原则,对村庄投入的资金,政府补贴50%,极大提高了村庄积极性。为保障行动的长效化,逐村制定《村规民约》,发起了人居环境整治“人民战争”。
二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洋河镇始终把守护好洋河镇的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不遗余力涵养自然生态。对洋河河道进行全域整治,打造湿地生态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西安地学中心合作,开展火山岩地质遗迹调查,打造全国地学科普研学基地;争创省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对全镇近6000亩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洋河绿色生态优势。
三是开展绿色农业推广行动。洋河镇与省农科院、山东种业集团合作,在全镇推广生物授粉、害虫生态调控等技术,建设“天敌实验室”“熊蜂工厂”,实现农业生产由提产向提质转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端牢健康、安全的饭碗。
四、治理增效,聚焦一个“强”字,让基础更扎实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四链统筹”,着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是夯实人才链,形成基层治理“头雁效应”。针对农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学历较低等问题,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回引17名优秀大学生作为新村党委书记。
二是建强组织链,构建基层治理“动力主轴”。全镇精准划分基础网格336个,公开选聘村庄、小区网格员303名,进一步加固“党委+管区+新村+网格+党员中心户”动力主轴。
三是优化服务链,夯实基层治理共享格局。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在17个新村建设“党群服务站+文明实践站+基层卫生室+助老大食堂”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四是巩固文明链,增强基层治理共荣意识。将卫生整治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建立“艾心银行”积分兑换机制。同时,全面开展“洁净庭院”评比、签订“门前三包”等活动,不断涵养美丽乡村文明气质。
洋河镇的乡村振兴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洋河镇将以此次新闻发布会为契机,加压奋进,再接再厉,为建设极具“生态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提供洋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