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飘玉带,碧岱写华章。
齐鲁风光,大美泱泱。
你是不是也常常被山东的美惊艳,为山东的美点赞?
山东的美,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青山隐隐;
山东的美,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绿水悠悠;
山东的美,是“黄河入海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东的美,是“日照晴山耀碧穹,桃花迷洞笑春风”的“一幅丹青在望中”……
山东的美,是诗情,是画意。更是齐鲁儿女的幸福家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青山碧水、天青海蓝的背后,是山东全省上下聚焦蓝天、碧水、净土,持续深入打好生态环境攻坚战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是齐鲁儿女守望生态文明建设的孜孜以求、钻之弥坚。
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永不服输的山东,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势开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绘美了山东底色,擦亮了绿色名片,擘画了一幅壮阔的绿色发展新画卷。
交出高质量答卷
牢记使命,积厚成势,多年来,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齐鲁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嘱托:“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让山东的山绿起来、水清起来、环境美起来”!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扎实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两年超过93%。
面对国家对山东的考核,齐鲁儿女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山东的蓝天更多了。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7.7%,浓度和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中均排名第二,近三年年均改善幅度超过10%;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3.2%,同比改善2.1个百分点。
山东的水质更优了。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3.0%,同比改善5.2个百分点;Ⅴ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清零”,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小清河干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均首次达到100%。全省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3.3%。
山东的生态更美了。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快创建,长岛列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黄河口、南四湖、胶州湾等地候鸟翔集、栖息越冬。现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提升,一批城市口袋公园打造,城市含“绿”量大幅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山东的海更蓝了。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持续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海洋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正成为山东最亮丽的风景线。碧海蓝天的美景进一步擦亮山东海洋生态“名片”!
舒展绿色生态画卷
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扩容,我们的家园也变得更加多彩,生物多样性也大大丰富,在青山绿水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态之美。
君不见,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水丰草茂、群鸟翔集,生机盎然、美如画卷。一簇簇火红的盐地碱蓬连绵成片,给湿地铺上了一块巨型“红地毯”,蔚为壮观。黄河刀鱼、江豚再现身影,大叶藻等濒危生物明显增多,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又久违地出现在这片美丽家园;
君不见,葳蕤泰山林中,鸟鸣婉转。泰山野生鸟类记录已达37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5种、中国特有鸟类5种,进一步丰富了泰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内涵;
君不见,微山湖里水皆缥碧,船行于湖面“空游无所依”,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生姿,人在画中游的画面美成了经典。更可喜的是,“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再现微山湖,见证这一湖清水的“出圈”;
“颜值”更高、“气质”更好、景色更怡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谁不为这美丽的画卷沉醉,谁不为这幸福的画面感叹?
打了无数硬仗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常态,是因为齐鲁儿女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刻在了脑子里、落实在了行动上。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
有谁知道,山东打了多少场硬仗?
锚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对新建“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山东履约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7,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8%。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厚植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连续5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9个重点问题全部整治销号,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107个违法违规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黄河三角洲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
在泰山、沂蒙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启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7个、“两山”基地7个,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两山”基地21个。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颁布实施,《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即将施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省市县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等全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扎实开展,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全面推行,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全兑付。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综合成绩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逐步完善。
起步就要强势开局
2023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起步之年。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发18号文件”,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此光荣的使命面前,山东勇挑大梁,抢抓时机早布局,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山东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系统部署160项工作任务,明确151项政策清单,加快打造全面创新先行区、协调发展引领区、生态保护样板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共同富裕新范例、安全和谐示范区。聚焦聚力,攻坚克难,重点实现3个目标:一是排放大幅降低。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和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污染有效治理。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生态持续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生态补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
如今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设也是捷报频传:三峡集团在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为全省能源保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年产高端聚烯烃70万吨的山东新时代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高端聚烯烃项目启动,标志着淄博聚力打造的聚烯烃千亿级产业链加速崛起;总投资15亿元的中储国能3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同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世界上首个应用对井水平腔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成后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不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更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新里程。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们将在济南迎来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青山着意,绿水含情,齐鲁大地,一路风景一路歌。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以生态为底色,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岱青海蓝、万物共生的绿色发展在齐鲁大地绘就舒展!
(文: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