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14:40:14 来源: 网易济宁
山东
举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孔子在求学、教学、生活、从政、整理典籍中充分运用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手段”,“究天理”“知人事”“谋大道”“求大同”,谱写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生动实践。
事必躬亲“每事问”。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每事问”语出《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这说的是,孔子参加鲁国国君祭祖典礼,进入太庙后,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一丁点细节都不放过,生怕出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一直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对太庙的礼俗坚持“每事问”,凡是不太懂的都要想方设法问个明白,“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甚至还向7岁幼童求教。即便今日,这种处处留心处处学习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深深学习,毕竟读书,读的也不仅仅是有字之书,更是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这也充分说明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想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必须做到从“身入”到“心入”,以“每事问”精神进行调查研究,方能保证科学决策的出台和有效落实。相互印证辨真伪。孔子一生执着于学礼,为学过程中,为了确切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力争到现场进行证验而不满足于所闻,就是孔子在为学过程中调查研究的精神。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为表彰周公的卓越贡献,周天子准许鲁国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所以,孔子在鲁国能够证验到周礼的方方面面。与之相比,“夏礼”和“殷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负责夏朝祖先祭祀的杞国和负责商朝祖先祭祀的宋国,或者由于年代久远或者由于人事懈怠,其礼仪活动和车服礼器等早已残存不多,根本无法进行证验。这也成了孔子终生的憾事。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颜回攫甑”的典故也说明了孔子对于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史书记载,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颜回外出讨米,回来煮饭,有灰落入米上,将其抓起吃掉,孔子看见并误解了颜回。颜回告知实情后,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由此看来,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往往并不容易,有时你会受到身边人的蒙蔽,有时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会只见其一,不及其余。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好好调查,全面分析。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相互印证,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做决策、去落实。“一枝一叶”察民情。孔子来到中都上任时,一进入地界,满目凄凉。虽是春种时节,但中都大旱,土地龟裂,农田里少有人迹。孔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经过实地考察,结合中都实际,带领中都民众兴修水利,凿井挖渠,庄稼获得了丰收;凭借有利的水泽条件,种藕、种菱,养鱼、养虾;鼓励发展商业贸易,中都大街既有本地特产,也有齐国海产鱼虾、吴越鲜笋、宋国大枣、晋国枸杞;厉行“器不雕伪”,重视产品的质量,反对假冒伪劣。这些生产自救措施,不仅解决了中都百姓的生计问题,也使他们很快变得富裕。这些重实践的事例都记载在《孔子家语》中。发展经济,博施济众。史书还记载孔子实地调研访民间惩治沈犹氏卖羊的故事,沈犹氏“旦饮其羊,饮之,以欺人”。他以低贱价格,收购毛长的瘦羊,用盐水拌新鲜草料饲喂。羊吃了食盐后口渴,于是大量饮用清水。外行人认为其羊膘肥体重,争相购买,沈犹氏获得高额利润。沈犹氏的这一招,坑害了许多善良的人。孔子和弟子子贡、子路通过了解实际情况,及时惩处了沈犹氏。从此,市场上再无掺假使水的行为,各行各业安居乐业,器无雕伪,童叟无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重视民间调研、掌握一手情况、解决群众难题的优良作风。
本文来源:网易济宁
责任编辑:
李绊绊_jn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