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志愿服务的主场景,是广大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兖州区酒仙桥街道创新“红领巾爱心漂流”志愿服务机制,广泛动员青少年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自觉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城乡社区,积极参与旧物捐赠、结对帮扶、社区治理等活动,不断强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全面提升群团工作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看整体:从“零星分散”迈向“规范有序”
在军民社区“红领巾爱心漂流站”,经常能看到青少年们把闲置的书籍、玩具放到“共享柜”内,类似的温暖镜头还有很多,这让传统志愿服务更添一份别样的温暖。今年以来,酒仙桥街道为改革创新辖区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在辖区全域开展“红领巾爱心漂流”行动,鼓励支持青少年主动参与旧物捐赠、结对帮扶、社区治理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同时,促进青少年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推动志愿工作从“零星分散”迈向“规范有序”,得益于打造“固定站点+流动集市”两种阵地模式。规范建立固定“主站点”。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依托现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立3家标准化“红领巾爱心漂流站”,明确青少年捐赠闲置物品的具体要求、捐赠奖励和物品处置方式等内容,推动少先队群体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全域扩大流动“覆盖面”。把“红领巾爱心漂流”建设与街道各类公益活动、重点任务相结合,以“队伍流转、爱心流淌、服务流动”方式,周末在东苑、东关等5个社区门口常态化开展“红领巾爱心漂流集市”,采取以物易物形式,让闲置物品“活”起来,不断扩大“红领巾爱心漂流”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覆盖面。今年母亲节期间,将“红领巾爱心漂流”行动和母亲节活动相结合,青少年每捐赠一次,可以获得康乃馨一束或手工涂鸦一次,活动辐射辖区青少年400余人,获得社区群众的一致肯定。
看突破: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
今年以来,紧密结合街道中心工作和志愿服务现状,围绕运行体系建设、品牌项目孵化、激励政策实施等方面,探索建立“365争章兑换银行”创新举措,将青少年争章行动与志愿服务、实践打卡相结合,打破资源壁垒,形成活动合力,推动志愿项目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
建立“365争章兑换银行”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对青少年激励嘉许和回馈的依据,让无偿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变为有形可视的“争章兑换存折”,通过“为他人提供志愿帮扶,为自己积累奖章”的方式,为不求报酬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一个反哺机制。“争章兑换存折”管理制度公开透明,按照“一人一折、一事一记、量化兑章、动态管理”的管理机制,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打卡、志愿帮扶、旧物捐赠等活动,均可根据兑换标准兑换学习用品。在此基础之上,设置相应标准兑换公益兴趣课程,并将积分兑换方式发放给公益组织及爱心培训机构,青少年凭志愿服务“争章兑换”存折参加选择的兑换课程。项目启动以来,这种以服务换奖章、奖章换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公益活动的“双向循环”,提高了辖区青少年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真正让志愿服务实现“双向奔赴”,让更多人从志愿服务中获益。
看特色:从“稳中有进”迈向“百花齐放”
爱心无限,大爱无疆。今年来,为推动志愿服务全方位“遍地开花”,街道积极拓展“N个领域”少先队志愿服务形式,形成了人人成为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生动局面。开展“精结对”服务,结合“希望小屋”关爱帮扶项目,推动青少年与困境儿童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个性化帮扶,让青少年自主认领帮扶服务项目和“微心愿”,引导青少年将闲置的书籍、玩具无偿分享给困境儿童,真正实现爱心“漂流”。同时,紧紧围绕街道各项中心工作,把青少年志愿服务向社区治理、扶贫帮困、社会公益、创城创卫等N个领域延伸,先后开展了“植树添新绿”、“绿色环保 青春助力”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大手拉小手·益起来服务”清洁家园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服务辐射群众2000余人次,切实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氛围。
下一步,酒仙桥街道将继续以全面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为统揽,健全以“体制机制、项目运营、阵地打造、激励保障”为核心的少先队志愿服务体系,全面深化青少年志愿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