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浅谈文华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实施

2023-04-27 11:13:19 来源: 网易潍坊 举报
0
分享到:
T + -

山东省潍坊经济开发区文华幼儿园 宋静

在现代城市的生活环境下,孩子们往往与自然环境相隔甚远,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认识也转变了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方向和路径,一种以儿童本位的自然教育课程思想逐渐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文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尊重天性,自然育人”,在自然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儿童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探究自然环境,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儿童本位的自然教育理念在文华幼儿园的自然教育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自然教育课程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服务于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创设自然的主题环境、师幼对话与合作以及儿童持续探究的重要性。在自然课程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遵循分析儿童需求、收集儿童问题、持续主题探究、讨论活动计划的流程,以保证主题活动更具弹性和过程性,能够满足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抛出主题、资源分析、儿童探究、提取问题、再次探究、生成课程故事等六个环节,成功实施了儿童本位的自然教育课程,为幼儿的自主探索和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抛出主题

主题活动是一种符合儿童经验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儿童提供一体化和综合化的学习支撑,支持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需以儿童的经验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为起点和依据,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之前,思考儿童已有经验,并创设主题环境、抛出主题、引发儿童兴趣,儿童通过观察、倾听、讨论、操作等方式,初步认知主题内容,并引发思考。

例如三月份的自然课程主题是“树”,教师会创设一个关于“树”的自然角,投放一些树相关的绘本、不同的树叶、树墩、树枝、观察记录表等材料,或者带着孩子们走到院子里,寻找一棵自己最喜欢的树,找到自己认识的树等等。通过环境创设引起儿童对“树”的兴趣,引导儿童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创设主题环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活动情境和师幼互动都是有效建构自然教育主题课程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在活动方式上强调儿童的自主探索,教师不应因自己在文化、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而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要让儿童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环境及操作材料。作为主题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儿童的思想、情感和发展需要都应得到充分尊重。

二、资源分析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不是让儿童的经验去适应或匹配知识,而是知识必须适应儿童的经验。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客体知识向儿童经验的转化,而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由原来的教师预设转向儿童的探究引发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建构,因而它也更具弹性和过程性。

在创设主题环境引发儿童思考的同时,教师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进行第二步的资源分析。首先对主题下儿童既有的知识储备、经验水平、学习特点等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方可为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根据主题内容,充分进行资源分析,从分析儿童需求、收集儿童问题、持续主题探究、讨论活动计划四个环节入手,与儿童在同一情境中共建对事物的理解,并结合《指南》进行主题教研,在教师层面形成对主题知识的储备和问题的预设,形成预设的主题网络图。

三、儿童探究

自然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儿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在主题下进行探究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然现象,在问题中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主动发问的思维方式。

在探究过程中,当儿童与活动主题接触时,往往都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提出相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呈现了儿童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儿童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尽量避免指导干预。儿童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儿童自主探究、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比儿童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例如,在蚯蚓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带领孩子们在院子的探索观察中,发现孩子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很好奇,想知道蚯蚓有没有牙齿?蚯蚓有没有嘴巴?蚯蚓有没有舌头?为什么蚯蚓扭来扭去?蚯蚓是怎么钻进泥土里去的?蚯蚓会死吗?甚至有的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教师的资源分析网络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表现,及时记录孩子的问题和想法,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材料。教师只有发现儿童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从儿童的立场来选择活动主题和课程内容。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儿童建构共同经验、追随观察、进行有效师幼互动并记录儿童提出的问题。儿童通过探索主题,发现问题、表征问题、分享问题,最终形成主题相关的问题超市。

四、提取问题

主题活动的可持续探究,来源于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和倾听,教师看得见儿童,就找得到课程。教师在梳理过问题超市的内容之后,要进行深度的教研讨论,在问题超市中看见并挖掘能够引发儿童深度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问题是否契合儿童既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分析问题进一步探索所涵盖的内容能够为儿童提供哪些学习经验,以及这些内容的可获得性,并提取问题背后的价值。

五、再次探究

自然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儿童来共同建构主题活动的行动路径。通过前一阶段的问题提取,教师针对选择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等的支持,生成各种活动,这时教师要进行有效师幼互动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和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观察、倾听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话的方式支持儿童进行自主学习,并尽可能抓住新的教育契机生成新的主题活动。

儿童通过二次探究,运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儿童自身的已有经验和思想状态都在不断发生改变,他们也会遇到各种认知或者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在儿童操作后就直接告知他们既定的知识或者答案,而是应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认知该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各种知识及其相互关系,让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始终保持一种求知和探索欲。

六、生成故事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的生成逻辑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而是儿童在与活动主题的“周旋”中产生的,教师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去观察幼儿、倾听儿童以及与儿童进行对话,从而在课程结束之后,梳理课程实施的过程,形成故事,进行自我反思。

自然教育课程故事是教师退位观察儿童后基于主题情境而整理出来的经验和发现。通过课程故事,能够看见幼儿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与儿童共同讨论主题活动计划。教师通过课程故事明白教学中应秉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设计原则,让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需求,先行设计活动方案和活动流程,与儿童共同完成主题活动的计划。

通过课程故事的撰写,让教师明白这种课程活动计划模式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又维持了支撑儿童有效发展的经验体系的完整性,因而它与自然教育思想是相呼应的。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中描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柳斌曾说过,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大自然的孩子。陈鹤琴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因此,文华幼儿园也将继续推行自然教育,让儿童通过参与自然活动,儿童能够在感受、亲近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身心健康、和谐,形成健全的人格,主动、积极探索,爱护周边世界。

二娃丶 本文来源:网易潍坊 责任编辑:赵春辉_wf06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