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表扬2022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的通报》,对51个人才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作为东营市唯一的科研单位光荣上榜。
此次省级表扬是对开发区人才工作的充分肯定。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层面的稀土催化研究创新科研机构,是开发区重点支持项目,将逐步打造高端人才“强磁场”、科技创新突破“新靶场”、稀土产业“绿色林场”。
多方聚才、柔性引才,人才支撑强劲有力。发挥稀土催化领域人才基地的核心作用,市场化引进国际高端、成熟人才。一方面,以人才打造高地。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紧密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等10位院士对接,打造产业技术高地。先后承办稀土催化技术研讨会等全国性行业会议、活动3次。另一方面,以高地吸引人才。聘请天津大学沈美庆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王军教授担任副院长,依托天津大学催化学科优势,为研究院提供国内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和技术支撑,定向培养稀土催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天津大学24名研究生常年在东营从事实验研究;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聘用国内外博士、硕士10余名。目前研究院已集聚美国塔夫茨大学翟燕萍博士等行业高层次人才70余名,打造了国内阵容最强的稀土汽车催化研究团队。
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发展动能全面激活。聚焦技术“快攻关、快转化、快应用”,创新实行“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带动稀土催化产业裂变式发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坚,成功突破德国巴斯夫柴油机后处理SCR催化剂专利壁垒,为国家柴油机国六标准实施赢得发展空间;攻克基于材料基因思想的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协助潍柴集团成功实现气体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减量70%,每年节约采购成本超过30亿元。积极加快科研成果熟化进度,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上承研究院关键技术的中试放大和验证测试,下接产业园技术成果定产和定量。实施“以院带园”模式,建设占地928亩的稀土催化产业园,目前,已实现催化器衬垫、高端稀土改性氧化铝、车用脱硝分子筛等7项科研成果在地转化。
龙头引领、链式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塑成。围绕打造稀土汽车催化产业全链条,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本地企业融入稀土催化国家战略,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其中,国瓷公司实施总投资8亿元的蜂窝陶瓷产业化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深化与股东单位项目合作,集中落地了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其中,与云贵集团、潍柴集团合作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已正式投产;围绕稀土汽车催化产业链条,积极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实施了高端稀土改性氧化铝和车用脱硝分子筛项目,为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项目提供关键材料。
今天的开发区,正敞开怀抱,拥抱世界,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开发区将探索推出更多首创性、集成化的人才发展成果,坚持人才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整合全区优势资源和各方力量,广纳贤才、精心育才、用心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