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创人①|失传300多年,两河文化交织出的名砚“浴火重生”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群星璀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具有深厚底蕴和广阔精神世界,匠心好品异彩纷呈。
即日起,大众日报推出“文化守创人”系列视频报道,讲述山东大地上技艺精湛、守正创新的齐鲁匠人,敬请关注。
“梁公砚击之如磬,抚若童肌,夏天储墨不干涸,冬天储墨不结冰……”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鱼台县谷亭街道文化站站长于德华将梁公砚的特点娓娓道来。
据介绍,梁公砚始于宋朝,盛于明代,砚质细腻均匀,器型精美大方。作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一种,梁公砚时负盛名,借着大运河的繁荣南下北上,踏上了神州之旅。
然而,随着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梁公砚的制作工艺失传于清代,存世量稀少。
“梁公砚是珍贵文化遗产,失传,可惜了。”2014年,于德华萌生了“重生梁公砚”的想法,并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黄河故道有一层胶泥,土质细腻富有粘性,是大自然馈赠的制砚佳选。”经过多年来不辞劳苦地采样比对,2019年,于德华喜出望外地在一处河道下方1米多,找到了黄河故道泥沙沉积的胶泥层。
一块砚台的成型,需要经过找泥、晾晒、沉浮,浸泡、沉降、制坯、雕刻、打磨、烧制、水磨、包装等精细工序,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从一块胶泥到精美的梁公砚,至少需要一年。没有任何捷径,不许一分取巧。
历经22道精细工序之后诞生的首批8方砚台,烧成出窑。这些砚台下墨如风、历寒不冰、储墨不腐、积墨不涸,抚之如童肌、击之如钟磬,完全符合史料记载的上等澄泥砚标准。失传300余百年的梁公砚“重生”了!
最好的传承是创新。“重生”后的梁公砚融入了鱼台“运河文化”“稻改精神”“孝贤文化”等优秀地方文化元素,更富人文属性的同时也更加时尚化、生活化。
2022年9月,梁公砚亮相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华手造·山东手造”精品展,向世界展示它贯穿古今的强大魅力和独特之美。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 114008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29069美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39027巴基斯坦军方:印度袭击已致巴方33人死亡
- 48879医院通报3岁女童确诊铊中毒
- 58679中国仪仗队走上红场
- 68006普京总统接见了外国仪仗队代表
- 77879俄军坦克阅兵结束后离开红场,一加速黑烟四处弥漫!
- 87334大学生给母亲打电话要两万买电脑,母亲崩溃在街头大吼
- 14181巴基斯坦称回应挑衅 对印度发起军事行
- 22096习近平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 32033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 41763习近平会见缅甸领导人敏昂莱
- 51504习近平会见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
- 61210港口没船是"好事"?美媒无语:被他蠢
- 71188轻松一刻:聪明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的
- 81147告别户口本!今天起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