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趴】关键时刻救命的秘密武器
—俯卧位通气
刘琪
俯卧位通气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的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治疗,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使肺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得到良好的引流,而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对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个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近日,平度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科团队成功为一例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技术,帮助患者转危为安,这是本次新冠疫情以来,为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的俯卧位通气病例。
患者是一名老年男性,既往有多种基础疾病。此次入院被诊断为重症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每一项诊断都危及生命。入院时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差,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仅维持在65%左右。入院后立即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治疗,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CRRT,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措施,由ICU专科护士24小时床旁专人护理。患者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大量的黄色稀薄痰液,100%的吸氧浓度血氧饱和度仅维持在65-75%之间。
考虑患者在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辅助支持状态下,氧合指数持续偏低,多器官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同时该患者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随时可能发生心跳停止。主任陈斐、护士长孙卫英迅速组织全科医护进行病历讨论,综合分析病情,经过详细讨论与分析后,制定新的治疗方案。陈斐主任第一时间与家属沟通,为迅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措施迫在眉睫。
当得知治疗方案后,大家闻令而动。虽然身体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量也是饱和状态,但以挽救患者生命为第一的使命感,促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负重前行。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实施方案,准备充足的应对措施,按照方案进行人员合理分工、备急救仪器及药品。医护人员明确分工,将患者稳稳地处于俯卧位状态,充分镇静、整理管路、吸痰、监测各项指标、安置舒适体位防压力伤等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监护仪上跳跃的数字出现让人欣慰的数字,随着大量的痰液被吸出,患者血氧饱和度由73%,迅速升至94%左右,生命体征较前稳定,升压药物逐渐减量,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由于患者病情重,连接身体的管路较多,加之俯卧位体位的特殊性,为平常很普通的护理技术操作都增加了较大的难度。最常见的吸痰技术需要两人配合进行,在保护好呼吸机管路的同时一人协助固定气管导管,一人蹲着进行吸痰,在长达10多小时的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要随时监测生命体征、检查管路通畅度、遵医嘱用药、肺部听诊、监测套囊压力、每1-2小时变换患者的卧位,持续关注患者皮肤受压情况,医护人员累的腰酸背痛,但看到监护仪上患者的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的幸福感。
本次俯卧位通气是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开展的通气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为防止患者烦躁导致管路脱落、影响治疗需要使患者处于充分镇静状态。该技术对医护人员的技术经验有较高要求,所以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和监测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在医院属于首例,填补了医院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的空白。
主要治疗效应有:
1.扩张因疾病导致的塌陷或闭合的肺泡,从而使所在的肺组织重新充气,达到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不均的目的;进而使肺部气体与血流进行交换时的比例得到改善。
2.同时避免正常肺组织中因气体过多所引发的肺部损伤发生。
3.促进呼吸系统中分泌物的引流。
4.俯卧位通气较为简便易行,治疗时间视患者病情需要有所不同,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长治疗时间。
关于俯卧位通气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关于俯卧位通气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是否适合自行操作须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轻型患者可以自行进行俯卧位通气:视病情或身体状况在床旁坐于凳子上,胸前垫一软枕趴在床上;或在头部、胸部、膝部分别垫一软枕趴在床上,脸偏向一侧。但对于重型患者请勿自行操作,须由专业医务人员协助完成。
近年来,重症医学一科团队在陈斐主任、孙卫英护士长的带领下,相继开展并引进了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置管穿刺技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机械辅助排痰技术、超声引导下鼻肠营养管置入等新技术,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重症医学科救治更危重、更复杂的病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专家团队:
陈斐,副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严重中毒、休克、重症创伤及内外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诊疗工作。能够熟练掌握危重患者评估、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机械通气、CRRT治疗、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吸痰、各类中心静脉置管及脏器功能支持等救治操作技术
来源 平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