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生态环境局聚焦制造强市战略,全面提升环保政务服务水平,做好环评与排污许可行政审批和监管工作,为全市首季度“开门红”提供有力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00份,核发排污许可证155个,解决企业诉求12个。
强化环评服务保障
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全市集中开工项目212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407.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29.6亿元,其中,涉及环保手续办理项目41个。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为企业办理环评手续16个,依法豁免环评手续办理13个,豁免土地平整、标准厂房建设保障开工项目12个。一是夯实责任。细化缺项手续办理台账,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明确专人负责,确保集中开工项目按时完成前期手续办理。二是靠上服务。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模式,为集中开工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做好业务指导服务工作,确保集中开工项目合规建设。三是加强调度。每周调度集中开工项目手续办理情况,新办结项目手续于每周报市重大项目建设专班。
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式管理
建立全市环评重点项目服务台账并定期更新,截至目前,共有省、市、县重点项目1142个,其中,已完成环评服务保障908个,未完成的234个。对于未完成的234个项目,定期调度项目环评进展,主动帮扶指导,严格落实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提前介入,提供精准“一对一”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提速,做到即来即审,推进手续办理。
坚持一线服务 上门服务
为做好重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对已编制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提交市生态环境局的项目,组织省级及以上环评专家库中的专家现场踏勘、现场技术评估、现场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共召开了邹城化工产业园中压热力项目、汶上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等14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技术评审会。
推进工业企业一季度投产达产
首季度开门红,需着力稳住工业经济存量,更需挖掘工业经济增量,排污单位应在实际排污前申领排污许可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开展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工作,落实排污许可证质量“源头把控、过程管理、事后监管”的全闭环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围绕全市892家攀登企业,优先办理排污许可证,实行即来即审、联合审查、绿色通道制度,让重点企业早发证、快投产。今年以来重点管理发证企业46家,简化企业发证企业119家。
加强政策宣讲和培训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关于全力服务一季度“开门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5项措施》,为推进政策落地,提升办事效能,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通过全市助企干部培训班,为全市助企干部解读了“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政策,指导如何申请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核发,宣传促进经济发展25项措施。同时通过济宁生态环境大讲堂、上门服务等方式,赴兖州工业园区、济宁(颜店)科技产业园和兖州化学助剂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和企业宣讲政策。
加强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
制定印发了《济宁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度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工作方案》。聚焦环评与排污许可领域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查处影响环评源头预防、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环评技术机构质量不过关、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审查审批与行政执法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