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向总书记报告⑤丨坚持“两创”方针,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2023-03-03 17:13:15 来源: 网易山东 举报
0
分享到:
T + -

齐鲁大地,泰山巍巍,黄河滔滔。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古韵今风交融碰撞,滋养着亿万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两创”方针,深耕人文沃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放光彩,“文化泰山”立起来

“固定函套的红色木签和绢面的书名签条,都是专门定制的。上面印有青龙朱雀,两个小字‘儒典’来自《说文解字》里的篆书,装订采用的是少见的淡金色六孔线装,处处透着古意。”翻动着手中的书册,《儒典》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去年9月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包含230函、1816册、215种元典的《儒典》一亮相,便成为海内外关注焦点。参加过4次尼山论坛的中山大学俄罗斯籍学者汉伊理认为,《儒典》构建了一套善本集成的“儒学大厦”。

《儒典》是《齐鲁文库》的开篇之作。《齐鲁文库》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包括6000多种、13亿字。山东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努力把《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山东文脉’工程,外具匠心、内有乾坤、影响深远。”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说,通过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集中展示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更多承载齐鲁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对于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挖掘阐释文脉,山东“大动作”不断。

3月1日,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发布,揭开了山东考古研究新发现的神秘“面纱”。目前,山东有6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居全国第三。

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96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近年来,山东深化考古研究,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大力推进“海岱考古”,用考古发现实证山东文脉在中华文脉形成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让人们从“活”起来的文物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坚定自信自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立足“四个讲清楚”,山东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八届尼山论坛首次设置文物文学艺术论坛、儒商文化论坛,首次举办“孔子与世界思想家”沉浸式光影秀、书法篆刻精品展、“六艺”现场体验等,8位外国政要、前政要,48位驻华使节,8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实现了由单一性学术论坛向人文综合论坛的转变升级。

串珠成链,聚沙成塔。山东着力打造论坛品牌体系,在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基础上,策划举办泰山论坛、黄河文化论坛、大运河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论坛、红色文化论坛等,让多姿多彩的论坛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了解山东的重要窗口,也为凝聚“走在前、开新局”的精神力量提供理论支撑。

“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阐释,拓宽多元文化交流格局,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建国如此评价。

文旅产业添活力,文化“两创”强引擎

一笔红线,一抹绿彩,绘出“历史的彩虹”。2月19日,德州市博物馆,运河沿线城市手造宣传推广活动现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继忠展示了德州红绿彩釉上彩绘技艺,引得围观群众发出阵阵赞叹。

“德州窑因运河扬名,其烧制的红绿彩瓷器通过天津海运到韩国、日本,通过北京陆运到蒙古、俄罗斯,开启了属于德州陶瓷的‘丝绸之路’。”徐继忠说,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艺术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宣传推广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感悟“山东手造”的底蕴和魅力。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永续、多元一体的厚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山东以建设中华文化体验廊道为抓手推进文化“两创”,着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为建设重点,辐射带动曲阜、淄博、泰山、崂山及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对此寄予厚望,“这些工程归根结底是为惠及运河沿线和更广大区域人们的现实生活,让大家能享受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和文化景观。”

“沉浸式打卡超魔性山东美术馆”“济南国际双年展来了”,近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在272件艺术精品中,济南艺术馆展出的《鹊华12时》展现出科技赋能优秀齐鲁文化、助推文化“两创”新实践的力量。

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在数字沉浸空间中,领略一日鹊华秋色。“科技赋予艺术作品更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张辉说。

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山东找准推进文化“两创”的抓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深入挖掘、活化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村晚”等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全省举办“村晚”2200余场。

一座老城如何焕发青春?青岛市中山路老城区提供了一种思路——利用AR、MR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虚实共生的时尚街区,让文化与历史变得可视可感。在街角驻足,透过裸眼3D大屏“与宇航员击掌”;在城市记忆馆,坐一趟沉浸式光影巴士,感受百年老街的发展变迁。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这是由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青岛中山路数字化改造”项目。在今年1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该项目入选新旅界“2022数字文旅标杆项目”。

如今,采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软表达”,已成为文化“两创”的内在要求。山东把“两创”成果用更多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技术、应用呈现展示,培育壮大网络视听产业、沉浸式光影秀等行业“蓝海”,着力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产业生态。

崇德向善成风尚,融入生活润民心

“烈火英雄”万惠文、“逆行白衣天使”白晓卉、“岱顶守卫”张康、“黄河颂歌人”王术青、“物理爷爷”王广杰、“抗癌勇士”尹海琴……数不清的山东人用坚守和信念汇聚起暖流,温暖了时代。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这些享誉全国的金招牌上,都镌刻着一个“好”字,这是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厚道、诚信、好客等传统美德。

面向时代、回应时代。山东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抓手,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断擦亮“厚道山东人”招牌。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山东印发方案,大力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美德健康新生活,并举办新礼仪改革工作座谈会,编写大众通俗读本,确定2000余个示范点,遴选百位专业辅导员深入基层宣讲。

近年来,共评出“山东好人”7553名,80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60人荣获提名奖,居全国前列。各级举办现场交流活动,持续放大好人效应,“点燃”身边的善行义举。

社、校、家合力共画“立德树人”同心圆。山东不断创新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开篇破题”。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全省已培育设立68个省级中小学“春秋课堂”、158个省级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类研学基地。2022年启动“千人万场”宣讲活动,推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41名,建成乡村“复兴少年宫”1600余所,建立志愿者辅导员队伍3000余支,以创新举措培优扶强时代新人。

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开展创新探索,完善激励嘉许机制,引导全社会将重信守诺融入日常生活。

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推开村民刘德坤家的大门,抬眼就能看到“诚”字悬挂在餐厅正中间。“‘诚’是我们的家训。人以诚为本,尤其是我们经营民宿生意,更要重诚信。”刘德坤指着墙上的牌匾说。像这样的家风家训牌匾,在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每家每户都有。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说,“家风源头清澈了,对涵养村风、社风、民风都很有意义。”

2018年6月,山东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省份。4年多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标准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余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0000余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4000余个。各地创新形式,把“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进行宣讲,叫响了淄博“沂源红”、烟台“习语润心”、聊城“红挎包”等理论传播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山东省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实施,成立省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建成省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完善激励嘉奖……目前,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服务惠民一线,共活跃着2120余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20余万个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构建群众幸福生活的中坚力量,成为干部群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织形式。

夏天 本文来源:网易山东 责任编辑:刘东_wf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