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开学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学校及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升高。感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哪些症状?预防措施有哪些?一起了解↓↓↓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主,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较轻,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系统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以发热、口腔黏膜和咽峡部疱疹为主,病情轻微,极少出现重症患者。
致病病原是什么?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常见的病毒型别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A组16型(CV-A16)、柯萨奇A组6型(CV-A6)和柯萨奇A组10型(CV-A10)等。
在重症病例中,EV-A71感染比例较高,目前有针对此型别病毒的EV-71疫苗,建议5岁以下儿童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行接种。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接种疫苗并不能一定避免再次患病。
为何会感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预防措施有哪些?
■ 建议老师和家长: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培养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使用公共物品前应先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做好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和消毒;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或发生皮疹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手足口病传染性强,确诊的患儿不要送至幼儿园或学校等公共场所,待患儿的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复课。
■ 建议学校和幼托机构工作人员:
定期对儿童的被褥和物品等进行晾晒消毒;
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教具浸泡消毒;
加强对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勤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