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揭开龙山文化面纱的竟是它

2023-02-18 23:27:08 来源: 网易山东 举报
0
分享到:
T + -

山东大集火上了兔年春晚。不过,如今的大集可不只有徐志胜口中山东大葱等农副产品,还有诸多非遗作品、年味儿文创,构成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的亮丽风景线。在日前的章丘绣惠东关大集上,记者就看到章丘铁锅、掐丝粉彩、蛋壳雕等当地经典的特色非遗项目。而其中最显“高大上”的,莫过于龙山黑陶。那厚重大气的规制,栩栩如生的造型,深受赶集人特别是外地游客的喜爱。

说起来,龙山黑陶是4000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见证和体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文明赓续不断,在数千年后的今天,龙山黑陶不仅享誉世界,还能够现身集市带来年味,焕发多面的光彩。龙山黑陶凝聚着史前先民的智慧,倾注着后世工匠的巧思,也表达了当下人们对龙山文化的守望和期许。

揭开龙山文化面纱

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得名“龙山”,是因为其首现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附近的“城子崖”。

龙山文化的“现身”,充满了机缘巧合。1928年3月24日,胶济铁路平陵站走出两个年轻的身影,他们就是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者吴金鼎及其友人崔德润。在当地人的引导下,两人前往平陵古城进行考察,途中经过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作“城子崖”的台地。吴金鼎敏锐地发现台地的两壁露出灰土和陶瓷片等物品,由于急于前往平陵古城,当时并未在此地过多停留。1928年4月4日,吴金鼎第二次前往平陵古城,这一次他专门去到上次发现异常的台地处进行考察,在台地的西面断崖处发现火烧的痕迹以及夹杂着陶片、石块、贝骨等物的灰土包含层。在此后的7月至10月,吴金鼎先后四次来到城子崖勘察,最终确认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之一。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关注。于是,研究所与有关部门协商着手城子崖遗址考古,先后组织了两次大型发掘。这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乌黑发亮的陶器,这就是龙山黑陶。

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黑陶揭开了龙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考古学家最初将这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称为“黑陶文化”,后因城子崖遗址毗邻龙山镇,因而此类文化遗存又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在龙山文化被发现之前,以安特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主张的“中华文化西来说”甚嚣尘上。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安特生将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西亚、中亚的彩陶相比,认为有相似之处。据此,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文化》的报告,提出了“中华文化西来说”。为验证该想法,安特生及其助手在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展开广泛考古调查,发现多处与仰韶类似的彩陶文化遗存,进而强化了“西来说”,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引向西方。中国学界虽然对此说法不满,但苦于拿不出实际的证据。

龙山文化的发现为打破“中华文化西来说”提供了契机。1930年至1931年组织的两次城子崖发掘出土的陶器均以黑陶为主,这与以红陶、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遗存迥然不同,与中亚、西亚的陶器更无相似之处。因此,龙山文化的存在实证了以山东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存在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华文化西来说”,为证明“中华文明本土起源”提供了实质性证据。

梁启超次子、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在1931年的秋天主持对城子崖的发掘。这是城子崖面临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当年,梁思永提出了“以土质、土色、包含物的不同来划分文化层”的方法,在殷墟后冈发现了彩陶、黑陶和殷墟文化以一定顺序叠压。彩陶文化代表仰韶文化,那么黑陶文化代表着什么呢?因此,本着“第一是想在彩陶区域以外做试验;第二想看看中国古代文化之海滨性;第三是想探探比殷墟——有绝对年代知识的遗址更早的东方文化”的目的,他展开了又一次深入、细致而艰苦的科学探索。

挖掘的成果十分显著,城子崖遗址呈现出了“三层叠压”——最上层是周代文化遗址;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层;最下层,便是龙山文化层,出土黑陶,且工艺“到上层文化时似已失传”。发掘结果表明,殷墟与城子崖黑陶文化基本相同,这驳斥了仰韶文化发现者、瑞典科学家安特生“粗陶器早于着色陶器”的错误结论。同时,也基于此,1934年,由梁思永主要编纂的发掘报告《城子崖》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对后来中国的田野考古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破译制作工艺

龙山黑陶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更被史学家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黑陶种类复杂,主要有鼎、鬲、甗、鬶、盘、豆、杯、盉、盆、罐、瓮、尊、罍、甑、器座、器盖等。这些器具被用于储食、蒸煮、汲水、饮食、饮酒、祭祀、随葬等。历经数十年,早已失传的黑陶制作工艺得以破译。

龙山黑陶采用快轮制陶工艺,经过拉坯、修整、打光、雕刻等手工制作工序,待自然阴干后,在近950度的高温环境下焙烧而成。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薰的渗炭方法,将陶杯胎体打磨光滑后入窑烧制,在烧制接近尾声的时候,向陶窑内注入大量的水,使火焰熄灭并产生大量浓烟,烟雾中的碳分子会逐渐渗入陶器胎体中,从而使陶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

巅峰之作当数蛋壳陶。山东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当你凝视它时,很难想象这是数千年前制造的器物,璧薄如蛋壳,杯体口沿最薄处甚至不足0.2毫米,即使是杯柄的结构支撑部分,厚度也不超过1毫米,器物总体重量不足70克。除了薄如蝉翼,蛋壳陶的另一直观特征就是色黑且油亮,即使在地下埋藏数千载仍不失当年光泽。若你轻轻敲击,它还会发出玉磬一般的清脆响声。难怪乎形容蛋壳陶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

以蛋壳陶为代表的龙山黑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黑陶制作工艺传承人张国庆是章丘龙山人,从事黑陶制作已有30多年。在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三泉溪暖》中,剧中制作黑陶的人物“疯子张”原型就是他。张国庆的黑陶制作技艺高超,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最擅长制作的是“蛋壳陶”。他告诉记者,蛋壳陶工艺更为复杂,甚至要用十几天才能完成一件。“要把陶坯拉成像纸一样薄,考验的是手艺,磨炼的是耐心。为保证蛋壳陶杯在拉制过程中不会塌,必须以快轮拉制,整个过程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丝毫马虎不得。”张国庆说,黑陶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拉坯”作为关键环节更是对手工艺者各项素质的挑战,不仅需要经验和技巧,更需要细心。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主要有选料、配料、选型、翻模、注浆、干燥、脱模、修坯、压光、烧制等14道工序,主要用于圆雕、浮雕类异形制品的生产,比可塑法工艺流程短,是一种较先进的制作方法。在烧制上,其重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循序升级渗炭法,使产品达到通体透黑,产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充分展现黑陶的特色。

除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龙山黑陶艺人基于传统不断创新,借鉴木雕、剪纸等艺术推出“手工描金”“手工影雕刻陶”的工艺技法,器型和纹饰设计也更加现代化,让龙山黑陶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如何实现“传承、利用”一体化

“在4000年前,黑陶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诞生。所以,黑陶的常见器物有碗、盆、瓮、豆、单耳杯和鼎等。在时间的淘洗下,如今的黑陶已变成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升华成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间蕴藏着祖先千年的文明和智慧。缺少了实用性,令许多人都缺少对黑陶的认知,更谈不上对其渊源、背后故事的了解和探寻。”一位从业者坦言。

此前,济南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在章丘龙山成立。令单一个体手工艺者联合起来,抱团取暖,互相合作。日前,龙山黑陶团体标准实施发布,这是国内首次针对龙山黑陶发布的团体标准。至此龙山黑陶有了“身份证”。据了解,该标准有30多条,从制作、原材料选择、技艺、硬度、柔韧性、吸水率甚至外包装诸多方面,给出明确指标。

“团体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升龙山黑陶区域品牌形象,维护提高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服务和行业监督作用。”山东地理标志协会会长孙明香表示。这无疑有利于规范龙山黑陶生产技艺,提升龙山黑陶区域品牌形象,助力“山东手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龙山文化也需要形成更有影响力的IP。如何在龙山文化遗存所在地实现龙山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一体化,推动龙山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成了一项重要课题。如今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顺利,博物馆展示区、陶艺展示区、农耕区等均建设完善,已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客在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亲身接触文物精品,走进考古现场,了解史前先民的生活,近距离感受龙山文明。龙山小米历史文化展览馆、龙山黑陶历史研学馆、平陵乡村记忆馆等特色研学点的建成,平陵田园赏花季、龙山贡米丰收节两大特色节庆活动等,设计集历史文化传承、农业农事体验、特色产业展示为一体的文旅研学路线,通过与高校、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弘扬龙山文化,可谓一个产业化的巧思。“在此基础上,如何手办化、时尚化,在展示精、美的同时,表达巧、趣,甚至和更多的龙山文化IP元素排列组合,实现出圈,这些内容,都值得龙山黑陶乃至更多的非遗项目在接下来的传承赓续中深入研究探讨,唯有此,才能将‘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带文化’的特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业内专家指出。

夏天 本文来源:网易山东 责任编辑:刘东_wf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