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向“蓝色粮仓”要效益
春节期间,位于昌邑市下营镇的海大集团广东海大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内温暖如春,企业自主育种、扩繁、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从这里装车销往全国各地。
“藏粮于海”,向“蓝色粮仓”要效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昌邑市充分发挥海洋产业和科研优势,实施现代海洋种业振兴行动,已研发出10个国内领先的水产新品系、新品种,同步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为保障国家“水产粮食”高质量供给提供了生动的地方实践。
邦普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自主培育的南美白对虾种虾标本。
01
发力水产“芯片”
突破育种核心技术
水产种苗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是决定渔业效益的关键。
在昌邑市,政府、人才、企业“三位一体”,推出三项机制,开展海洋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新成果,邦普种业、海丰水产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推行“揭榜挂帅”制。
吸引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揭榜”,揭榜率、解决率均达100%。以南美白对虾种虾技术攻关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遗传育种首席科学家孔杰领衔的博士团队“揭榜攻关”,成功突破多性状基因组选择、标准化无特定病原种虾扩繁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最终培育出3个具有中国“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南美白对虾种虾新品系,与国外种源相比,成本降低50%,虾苗生长速度提高15%,一举打破了种源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新品种筛选试验。
——推行“赛马制”。
为解决南方培育的滩涂贝类苗种来到北方“水土不服”的问题,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导、5个研发机构参与的“赛马”技术攻关机制,实行“先平行立项、后重点聚焦”组织管理模式,最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脱颖而出,突破幼苗培养、稚贝培育等关键技术,培育出3个适应北方生长环境的文蛤新品系。
——推行合作研发机制。
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20多所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6个,培育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黄选2号”、中国对虾“黄海3号”“黄海4号”等水产新品种,形成并推广了一批蓝色种业科技成果。
“‘黄选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性状稳定等特点,已覆盖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我国梭子蟹主要养殖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一。”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邹旭东介绍。
邦普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选种车间。
02
打造“蓝色引擎”
全要素保障构筑发展高地
“当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给调出了1000多亩土地,40多天的时间建成了32个虾苗繁育车间,政府又给打了井、修了桥,疫情防控期间还设了专门的服务点。”回想当初落地时的种种,广东海大集团项目方坦言除了优良的水质和便利的交通,全方位要素保障体系让投资方很放心。
广东海大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布斯亚洲上市企业50强”,在昌邑建设了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从种业研发、种苗培育到成品养殖的全链条现代工厂化渔业园区,日产南美白对虾2万余斤,在北方率先实现一年365天不间断向市场供应活虾。
邦普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保种车间。
把海洋种业创新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核心工程,昌邑市以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海洋种业创新“策源地”为目标,从平台建设、人才保障、政策扶持等多个层面发力,以多层次、全方位要素保障体系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高效发展——
有效解决单个主体创新资源有限、能力不足的问题,这里以“平台赋能”思维整合创新资源,采取组建联盟、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了对虾育种联合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种业研发基地等高水平海洋种业协同发展平台30多个;
围绕海洋种业创新链条布局人才团队,建立了由院士专家领衔、近百名研究员为支撑、千余名基层技术员为基础的“金字塔”型人才队伍,为海洋种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设立“种子工程”专项资金,采取争取上级资源、统筹本级财政等方式,每年奖补海洋种业创新企业2000多万元。在用地保障上,近三年来提供5万多亩易渔土地、海域滩涂用于海洋种业创新。
工厂化渔业园区。
03
建设“海上粮仓”
推动海洋渔业转型蝶变
海洋种业的突破性进展,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着眼推动育种企业跨区域、跨行业抱团发展,昌邑市组建了鱼、虾、贝、蟹、参5个海洋种业育繁推产业联盟,聚集产业链企业60多家,形成了从品种培育、良种扩繁到养殖推广的完整链条。
依托众多新品种、新技术,昌邑不断发力“海上粮仓”建设,在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养殖这条“黄金赛道”上疾步向前。
“露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1亩地一年只能养殖一茬,产量1000斤左右。而在大棚工厂化生产,一亩地水面每年产出近5万斤,并且实现了养殖全年无休,打破了露天养殖只能在夏季的弊端。”昌邑市昱海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卢立功做过一个对比。
因地制宜地探索标准化高效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昌邑建成工厂化养殖大棚450多个、养殖面积50万平方米,养殖种类涵盖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海参、梭子蟹、大菱鲆、贝类等多个品类系列。2022年,昌邑市水产品总产量21万吨,渔业总产值33.8亿元。
向科技要产能、向循环要效益、向创新要活力。昌邑市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撑,掀起了渔业养殖数字革命。
“以前,一个传统的养殖车间需要两个人管理,现在两个人可以管理3到4个智能化车间,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昌邑海景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负责人介绍,智能化养殖业吸引了不少青年职工,“90后”“00后”的“新渔民”占了职工总数的90%以上。
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首台海上风电机组。
向“海洋牧场”进军!去年底,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在全国首个探索海上“风电、光伏、牧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项目在风机周围海域内投放产卵礁、集鱼礁等,并配套增殖放流措施,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样板,截至目前,海洋牧场已投放首批集鱼礁。
挺进深蓝,耕海牧渔,蓝色粮仓,未来可期。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 14543女子购买2套法拍房,物业拒不办入住!
- 2907警方回应女格斗运动员遭猥亵:男子已被
- 3860特朗普大喜,又一个重大胜利
- 4729他又"警告"上了:中国应停止支持俄罗
- 5621淤泥造良田、戈壁变粮仓 新疆数座水库
- 6561台风“摩羯”造成海南4人死亡 95人
- 7521习近平对海南广东等地台风灾害作出重要
- 8518时政新闻眼丨中非“峰会周”发出时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