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东营区社保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为统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筑牢民生之基,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加快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市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评比中获得“一等”。一年来,东营区社保工作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开展扩面参保活动 稳定社保基金收支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根据“人社核定,税务征收”模式,有序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万人,全年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95630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基金24891万元、居民养老保险基金3307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240万元。支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15804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基金28420万元、居民保险基金1402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91万元。确保社保待遇支付零误差零延误,坚决筑牢民生底线,使社会保险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一是落实“六保”“六稳”工作要求,实施社会保险费“降、缓”政策。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延长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全年为企业减负3454万元,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跑出企业抗疫复产加速度。社保缓缴政策由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运输等五个特困行业,扩围至涵盖以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为重点的 “5+17”个行业所属困难企业,为53家企业的缓缴社保费965万元。
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社保扶贫政策措施,共为1948名符合条件的特殊群体人员代缴居民养老保险58.44万元,为734名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82.16万元。
三是持续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累计共有11家快递企业的562名快递从业人员参保。
四是“同舟计划”工作有序开展。以建筑、化工、石油开采等高风险行业为重点,逐步将建筑、交通、水利之外的更多行业纳入同舟计划参保范畴,继续扩展“同舟计划”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共受理参保项目40个,在职参保人数5710人,总参保金额97万元。
五是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动态清零”工作,在历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落实到人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批复用地的“动态清零”,批一个项目,落实一个,得到全省专项联合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切实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保养老权益。
社保待遇持续提高
一是做好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工作,全区8422名退休人员人均增加退休费153元;二是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将东营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元,从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35元,居全省首位,惠及全区4.2万人。三是对符合调整条件的117名一至四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发放,实现了工伤保险待遇的“十八连增”。
设立绿色服务窗口,提供35项“全省通办”和30项“跨省通办”服务,通过“帮办代办” “异地代收代办” “全程网办”等形式办理采取 “数据共享”和“多地联办”的方式为参保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窗口日业务受理量达30笔以上。
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保待遇 “100%真静默”认证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推行“三员一岗”协同推进的“静默认证”建立“清底数、建台账、月随访、上门帮”工作机制,织牢“四网一线”共享比对的“静默认证”数据网络。搭建“安心温馨”群众满意的“静默认证”服务体系,自7月起,全区5.2万名社保待遇领取人员每月资格认证率达100%,实现资格认证“全静默、无盲区、更及时、更温暖”,真正实现“100%真静默”。10月21日,东营市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区召开,东营区“党建赋能 静默认证”工作模式在全市通报表扬并推广应用。
持续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水平
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稳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常态化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并将安全警示教育工作传达到各村居、社区及全体社保协办员,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制定我区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更新完善风险防控手册、廉政风险防控清单、业务流程、业务指南及岗位分工表。进一步健全社保基金风险防控机制,推动东营区社保经办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夯实人防、技防、制防和群防“四道防线”,全力防范化解社保基金安全风险。
推动社保宣传工作纵深开展
广泛开展“社保大讲堂”活动,组建宣讲队伍,打造全市首家县区级工伤预防宣教中心。7月25日在我区举行东营市“工伤保险伴你同行”主题宣传月暨东营区工伤预防宣教中心启动仪式,标志着东营区工伤预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采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社保政策宣传工作,针对群众接收习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开展“看得懂、算得清”社会政策宣传活动,推动社会保险政策“直达快享”,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保政策宣传氛围。
一组组数据,无不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