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随着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2023年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施工图”也随之亮相,济南以“十个着力”为抓手,全面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的目标。
抓战略: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城市”
掀开近几年的济南发展篇章,“黄河”无疑是最耀眼的关键词,做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对济南服务和推动各类国家战略落实有重要意义。
2023年,济南将推进黄河“三轴”共建:打造黄河生态轴,加快黄河生态风貌带鹊华公园、中央公园建设,统筹做好徒骇河、大寺河等河道生态景观打造,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保障母亲河长久安澜;打造黄河发展轴,全力推进黄岗路隧道、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等6条跨河通道建设,建成济郑高铁,加快构建“一字型”沿黄大通道;打造黄河文化轴,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市博物馆(新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愈加显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起步区聚势突破,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启动区3个综合性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审批实施,建设省属企业新动能项目总部集群,提升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平台载体功能,加快比亚迪产业园二期、国电投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速完善新城区功能,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城市”。
作为省会城市,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正提上日程。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开工济南至宁津、章丘至庆云、商河至武城等高速公路,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济南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的龙头作用愈加明显。
拼经济:抓好500个市重点项目
项目建设是支撑产业投资的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济南将全力抓好500个市重点项目,推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国际贸易中心等城市新片区加快成形起势。积极引进一批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和10亿元以上关键配套项目,加强央企、省企招商,争取新增10家央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落户,吸引省属企业新设公司总部和实体性项目落地。
今年,济南“出海”抢订单一时刷屏朋友圈,其背后是高质量的外贸服务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济南将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出口信贷支持,组织开展组团“出海”,帮助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速山东丝路跨境电商项目,新建海外仓4个,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稳定发展。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优质消费品等进口,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强科创:加快空天信息大学建设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山东大学龙山校区、空天信息大学建设,高水平打造长清大学城、章丘大学园区,推动校地共建创新共同体、产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聚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3家省实验室建设,推进泉城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75%,着力打造“双创”高地。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积极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共建济青人才集聚平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优化提升海右系列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齐鲁大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计划、百万大学生留济计划,接续开展“才聚泉城高校行”巡讲活动。
塑优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数字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着力建设数字济南,加快塑造省会发展数字优势。
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构建智能便捷服务体系,优化完善“一网通办”,大力推进“居民码”应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应上尽上。构建泛在智慧惠民体系,社保公共服务综合网办率达到98%以上,拓展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实现公积金贷款不见面审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网上办。构建数据赋能创新体系,完善泉城链、政保通等应用建设,高标准建设数据创新中心,加快电子政务量子应用研究实验室建设,为公共数据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在加强数字经济建设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名园名企名品,完善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链,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加快算网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超算云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行业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中国算谷公共算力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开放。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8%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在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方面,加快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创建数字社会治理示范城市。迭代升级“济南交通大脑”,打通人、车、路、网数字闭环,主城区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的路口达到90%。加快打造数字社区,集约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智慧安防小区,打造“平安细胞”。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发展乡村数字化教育,打造一批农村电商品牌,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深入应用。
显魅力:提升软实力,建强“新黄河”写入报告
城市空间的利用关系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济南将高标准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开工建设首条云巴线路,加快轨道交通二期6条线路和至济阳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做好城市TOD综合开发,推进济南站南广场、市立五院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高标准推进明府城、上新街、老商埠、洪家楼等历史街区保护提升和活化利用,年内改造老旧小区9.9万户,新开工棚改安置房8012套、基本建成11427套,加快黄河南岸零散工业区转型升级,推进城中村、近郊村拆迁改造。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济南将以建设“十大之城”为总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积极推进泉水博物馆规划建设,新建8个泉城书房,壮大泉城图书馆联盟,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强“新黄河”等新媒体宣传集群矩阵,做强济南国际传播中心,持续提升“天下泉城”美誉度和影响力……一系列举措让泉城“软实力”正不断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济南将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行动,重点突破县域工业,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可及化,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优化城镇化布局,支持长清、章丘、济阳等加快融入主城区,提升莱芜—钢城省会城市副中心建设水平。稳妥推动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县城城镇化建设试点。
(来源: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