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网格管理+积分考核+红黑榜亮丑揭短+五亮化”……在胶州市胶北街道律家庄村自实行垃圾分类以来,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积极践行“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模式,实现“厨前垃圾”有机循环利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律家庄村共有村民510户、人口1851人,党员45名。垃圾分类,律家庄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先行”的原则,支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 活动为依托,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支部党员第一时间签订了村庄垃圾分类承诺书,将垃圾分类一同落实到网格中,实现党员包干到户。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形成长效机制,律家庄网格召集一批退休老党员,组成了一支全天候的村庄卫生巡逻队,防止村民乱投乱放。
为有效实现垃圾减量,律家庄从源头上着手分类,实现资源化利用。村民产生的蔬菜茎叶、瓜果皮核等“厨前垃圾”在家中做好单独分类,每天早晨6点至8点分类投放到“厨前垃圾”桶内。8点后由收集员分类运输到收集房,混合菌种、垫料等,通过阳光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成了村民眼中的好东西,纷纷用于庭院花卉、小菜园追肥,实现垃圾不出村、就地利用的目标。律家庄村党支部发挥老党员的余热作用,组织9名老党员白天巡逻监督村庄卫生工作外,在堆肥池就近开荒种植菜园、小花,实现有机肥直接还田。在老党员们悉心照料下“红色果实”硕果累累。种植好的绿色有机蔬菜,被送到了村里的“红色食堂”。老人们吃上了自己种植的健康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深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实现了环境居民双受益。
如今在律家庄,垃圾分类作为新风尚真正转变了群众观念,从最初的不会分、分不清到现在的分得清、说的明,村庄垃圾从原来的每天30桶减少到13桶,可回收的变废为宝、可降解的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