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位于河口区义和镇北部的渤海圣丰种业耐盐碱大豆试验田里,各品种的大豆一片碧绿,长势喜人。正在查看大豆长势的渤海圣丰种业技术顾问郭安法告诉笔者:“整个渤海圣丰种业试验田共810亩,种植大豆品种379个,其中黄淮展示品种80个,省、国家区试参试品种33个,圣丰种业品系鉴定99个,耐盐碱品系鉴定45个,省耐盐碱品种筛选30个,大豆产业体系耐盐碱评比试验12个,合作院校耐盐碱品系:山东农业大学16个,青岛农业大学8个,渤海圣丰种业种质资源72个。”
作为河口区典型的农业乡镇,义和镇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滨海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很大一部分土地盐分含量在0.5%以上,是全市盐碱地梯度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在耐盐碱作物种质培育上具有天然的条件优势。
去年以来,河口区义和镇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盐碱地资源优势,在河口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携手圣丰种业合作成立黄河三角洲耐盐碱种业公司,建立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在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推广、惠农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同建设国家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研发基地和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全力打造黄河流域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和产业创新高地。
为加快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义和镇主动当好“店小二”,全方位搞好服务工作。自项目启动以来,义和镇聚力党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先后整合闲置土地1500余亩、高温大棚1200平方米和办公楼房1500平方米,为项目建设解决了办公用房、科研用房和建设加工厂、种子繁育基地所需土地资源。目前,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已先后建成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种子智能加工厂一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生物育种实验室与种质资源库一座和耐盐碱大豆育繁推基地一个,种植耐盐碱大豆试验品种379个。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加快推进大豆种业创新发展,义和镇借助“高校专家教授河口行”系列活动的开展,广泛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教授赴义和考察指导,并在渤海圣丰种业建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校企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为助力企业发展和推动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已有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30多位师生到圣丰种业考察交流,为义和耐盐碱大豆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时,义和镇党委书记戴鹏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辖区盐碱地资源和圣丰种业优势,大力培育适应更高盐碱度的大豆、小麦、花生新品种。力争到2025年,配制耐盐大豆杂交组合300个,选育高代耐盐大豆新品系20个,改良耐盐大豆新品种3-5个,打响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种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