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汽的不仅兼职注氮,还干起了油藏开发;注氮的抛开老本行,搞起了注空气和烟道气;注二氧化碳的撤出了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只负责页岩油保供。
这对为稠油开发提供注汽技术服务的专业化队伍来说,看似有点“不务正业”,但却是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转型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
以油田“十四五”规划为纲,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聚焦油藏经营,打造多元素、创新型、集约化业务流程,全面提速提质提效,构建新型保障体系,培育专业化发展新动能,向着技术服务提供商和油气增产服务商的目标迈进。
从90缩至45
李扬原是孤岛项目部的员工,从2020年6月开始,他的工作地点由孤岛油区变为胜坨油区。和他一起搬走的还有1支队伍和两台装备。同时,另有两支队伍和4台装备也从孤岛油区搬到了王庄油区。
随着孤岛注汽项目部部分人员和装备从黄河以北搬到黄河以南,各项目部的服务半径从90公里缩短到45公里。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优化到位的全新保障模式,队伍结构从过去的5个注汽项目部、1个注二氧化碳项目部、1个注氮项目部,变为4个注汽氮项目部、两个注二氧化碳项目部、1个二氧化碳输送项目部和1个对外合作项目部。
该中心经理赵学展介绍,现有的保障区域分布在3市11县,区域分散、保障半径大、管理链条长,平均保障半径在90公里以上,运行效率低,人力物力耗费大。
“原有的服务保障区域与当前乃至‘十四五’新的油藏开发规划格格不入”。从去年开始,该中心调整优化服务保障区域,把服务半径缩短至45公里。
半径缩小,服务效率提升一倍,有效保障注气能力增加40万吨。不仅如此,人力资源还盘活了1/5,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完成了CCUS示范项目的增量服务。
从333到111
“一体式的注入橇既省时,又省力,还省心。”从过去的3个班站、3次搬迁、3次注入变为1个班站、1次搬迁、1次施工就能完成注汽、注氮、注二氧化碳的施工任务,对于从事多年注汽工作的油田注汽工程高级专家张乃峰来说感触颇深。
张乃峰说的一体式注入橇集注汽、注氮和注二氧化碳三项功能于一身,多班站的协同施工精简为一站式综合保障。缩短保障半径、提升支撑能力的同时提高保障效率,装备的升级改造是关键,他们结合不同油藏特性,优化装备技术结构,打造出多类型、多元素、系列化的装备。
一种新型活动注汽站从今年开始在各个项目部小试牛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减肥”成功,设备结构数量从1+1+12锐减到1+1+1,即高压设备、水处理设备、综合保障设备各一套,使得施工响应时间从4~5天缩短为1天之内。
他们通过设备的调整改造和盘活,形成满足不同油水井和油藏特点的“私人订制”装备,全面推动设备结构布局升级,形成多元注入能力。
他们针对高压井,增加了超临界注气锅炉;对孔渗低、物性差的稠油油藏,配备低排量高干度注汽锅炉;对人工气顶驱和水井调剖,补充高纯注氮装备;对二氧化碳气驱和压裂前置等,匹配橇装、自行式系列化装备。
装备升级,带来的是效率大幅提升,注汽有效保障能力增加20万~30万吨,注氮保障能力增加300万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碳具备了10万吨吞吐注入能力。
从700降至100
滨南项目部员工陈宝国见证了活动锅炉到井口距离从700米到100米的变化,他发现注汽能效圈不断缩小,注汽效率却不断提高。
近年来,该中心持续改进和转换注入方式,通过把固定锅炉改为活动锅炉、大锅炉改为小锅炉等方式,大幅减少了管网过长带来的热量损失,孤东、孤岛区域全面实现贴近井口注汽,现河河口等区域探索短距离邻井注汽。同时,推行全程“无热点”输送,注汽热损降至最低,注汽干度提升90%以上。
开发单位+区域服务单元+注汽中心的一体化运行模式,使得项目部可以对产量结构提前预判,根据月度工作量和设备状况有序释放工作任务,闭合注汽、注氮运行衔接链条。
离油藏近了,就了解了油藏的秉性,过去注汽、注氮、注二氧化碳三项业务分别由三支队伍完成,现在注汽队就能完成。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变成“自留地”,业务属地负责制不仅提升了区域综合保障能力,而且实现了服务保障与开发需求的无缝衔接。
注汽队把活儿全包了,其他队伍干啥呢?注二氧化碳队伍集中精力负责页岩油压裂前置的二氧化碳保供,提供二氧化碳的全链条输送;注氮队伍负责区块单元、单井风险和扶长停井合作,把点状合作转化为全链条合作,力争增油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