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企
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当二者交融
互相依傍
牧场周边青贮玉米规模化机械种植
“我们村是靠着薅企业的‘牛毛’才有了今天。”7月26日,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笑言。
一句玩笑话,带了几分认真。
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的马家岭村,坐落在岚山区的最西南角,有610人。贫瘠的山岭地和贫水区,再加上偏远闭塞,马家岭村一度成了落后村。
当传统的农业种植只能解决温饱,改善村民生活、增加村民收入的难题怎么解?历届村“两委”班子把这件大事放在心头,做过不少探索:种苹果树、种茶、建桃园……都未成功。
2017年,鲜纯牧业落地马家岭。产业上屡屡碰壁的马家岭,迎来了破局的契机。
“我们村先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又为企业青贮饲料种植流转土地150亩。现在,不光村民每年有稳定的土地流转费,村集体每年还有二三十万元的公益事业金,还有四十多名村民成了牧场的‘产业农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朱孔明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村里修路、改水、改电、安装路灯,终于拿得出钱了。”
“比自己种地强多了!”土地流转后,村民韩翠菊的笑脸多了,除了每年拿着几倍于自己种地所得的土地流转费,还和丈夫在牧场找到了工作。工作三班倒,每月工资四千多元,年底有“十三薪”,交保险,逢年过节发福利……挤奶工韩翠菊,对这份工作很珍惜,工作起来很卖力,如今已是挤奶工小组长。
几年的交流沟通,村子与企业的关系也愈发密切。去年,马家岭村党支部又领办成立了置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为牧场提供供水、保洁、绿化等劳务服务。这一项,又能带动四五十名村民增收,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
这个契机,很快找到了。
青贮玉米是奶牛的主食。“一头成年奶牛一年能吃掉7吨青贮饲料。要满足1.5万头存栏奶牛的需求,每年光青贮饲料,就需要近4万亩地。”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2020年,企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4800亩土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流转完成后,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5万元以上。
4800亩土地,一年种两茬,第一茬小麦,第二茬青贮玉米。村民种植的小麦,管理好的一亩能收一千斤。但鲜纯牧业种植的小麦,每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
“不是专业种地的,种植这么大片地,必须得承认我们精力不足、管理效能不高。”李勇说。
沼液还田,也让企业头疼。
1.5万头奶牛,一年产出二三十万立方米牛尿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沼液还田。企业每年花费几百万元聘请第三方进行还田,但还田方式粗放,导致很多矛盾出现。
“企业不擅长的,正是我们村民的专长,何不让村里把这块业务接过来呢?”建立一个“1+16”乡村振兴区域联合体的想法,逐渐在碑廓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心里成形。所谓“1”就是鲜纯牧业,“16”就是企业所流转土地的1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与企业多次探讨之后,合作框架有了“血肉”。
首先,在1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区域联合的方针,新组建4个支部领办联合社,负责日常与鲜纯牧业的工作对接,减少工作环节,形成工作合力。其次,4个联合社全面托管企业青贮饲料和粮食种植业务,一年两茬开展耕种收割工作;接管原本由第三方公司开展的沼液还田业务,每年利用10月份种小麦、6月份种青贮饲料前的时间,分地块开展系统化沼液还田作业。
“村企深度联姻,二者优势互补,企业腾出了精力搞主业,村集体和村民也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碑廓镇党委书记周文民介绍,根据测算,按照这一合作模式,土地种植方面,每亩地联合社能够收入200元;沼液还田方面,每亩地联合社也能够收入200元。4800亩土地,4个联合社总计能够收入约180万元。均分到16个村,每个村能达到10万元以上的增收。同时,通过联合社的规范种植和管理,企业也能获得粮食作物特别是青贮饲料的产量增收。
目前,4个联合社已经注册成立,两个合作事项已经开展,沼液车辆正在安装GPS模块。
“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发展情况并不均衡,有的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资源相对较少,靠单打独斗走不远,必须要搭梯借力。”碑廓镇党委副书记盛阳介绍,为让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形成振兴凝聚合力,在成立联合社的时候,除了16个村,还有4个村集体收入较低的村也被纳入联合体中。
组织搭台,村企联动,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目前,区域内共培育基层党建红旗村3个、集体经济红旗村1个、产业发展红旗村2个、脱贫攻坚红旗村1个;预计到今年年底,集体经济收入10万—20万元的村达到5个、20万—50万元的村3个、50万—100万元的村10个、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
一头“奶牛”所牵出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在继续。
日照卫岗乳品工业园项目已经落地岚山区安东卫街道,预计年底投产;研学观光正在进行项目设计;动物隔离检疫和肉牛屠宰也在岚山区完成了项目选址……向上是青贮饲料种植、进口奶牛隔离,向下是鲜奶加工、产学研观光旅游、淘汰奶牛屠宰,依托鲜纯牧业奶牛养殖,一条完整的牛产业链正在岚山区形成。更多的村庄,将从这个牛产业链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