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9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城市”专栏中,刊发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署名文章——《东营:黄河从这里入海》。编者为大家带来文章全文。
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奔腾万里浩荡入海。河与海的激情碰撞,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也孕育了东营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千百年来,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再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一幅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长卷在这里徐徐展开。如今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
(一)
东营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这里既有古老的陆地,也有共和国最年轻的国土。境内南部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夏商周时期的诸多史前文化遗址,表明这里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东营属齐国之地。位于东营南部的广饶县,古称乐安,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其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齐文化的尚武精神、兵学传统以及重视实业、义利并重、兼收并蓄等特点,对后世东营地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汉代以来,儒学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东营境内出现了以“欧阳八博士”为代表的“欧阳尚书学派”,成为传承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和地域儒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齐风”雄健,“儒韵”悠长,构成东营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东营还是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1925年春建立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这里保存和传播。抗日战争时期,东营地区是山东清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后方基地,成为当时山东进步青年向往和投奔的革命圣地,被誉为鲁北“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东营地区作为老解放区,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4月16日,位于山东北部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试油获得日产原油8.1吨,这是我国首次在华北平原获得工业价值油流。华八井的出油,标志着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掀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崭新篇章。一部艰苦创业史,百万翻天覆地人。从那时起,一代代石油人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在这片荒原上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挺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创新、开放为时代内涵的价值观。
胜利油田的开发不仅为国家能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强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成山东省地级市——东营的诞生。
(二)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东营入海,赋予这里独有的生态文化特质。一部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演变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史。
“一石水、六斗泥”,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后携带的巨量泥沙,在入海口处不断淤积,将这里塑造成强烈堆积性河口。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的黄河,在奔向大海前的最后一站,桀骜不驯的个性愈加彰显。
从1953年黄河入海“三河归一”神仙沟流路,到1964年人工改道北走刁口河,再到1976年从清水沟入海至今,黄河入海流路已稳定行河46年。在这场人与河长达数十年的较量中,黄河口人披荆斩棘、战天斗地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北农场、黄河农场、渤海农场、五一农场、孤岛林场……这一个个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名字,承载着黄河三角洲农垦军垦的光辉岁月。在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一支支队伍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向新淤土地要粮食,向茫茫荒原要效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农垦军垦,凝聚成黄河三角洲上一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成为黄河口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
人与自然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才能达到至臻境界。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逐步突破河流承载极限,20世纪70年代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50%,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年年出现。长时间断流,破坏了入海口湿地生态与环境,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黄河之病”,河口有着切肤之痛期盼“黄河之治”,东营人民尤为迫切。随着一系列维护黄河安澜与健康的探索实践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依然复杂严峻,黄河保护治理任重道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特别强调“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擘画的清晰蓝图。
取法自然的思维方式,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依法科学的治理方式,一场变革性实践在东营大地展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崭新境界。
河口更健康了。注重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实施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治理、河湖生态连通、生态补水等工程,促进“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生物更多样了。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黄河口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据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近10年调查监测,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由2017年的13种增长到2020年的24种,鱼虾类生物近5年来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发展更绿色了。石化、橡胶轮胎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突破,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
城市更美丽了。围绕湿地城市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小区和湿地生态廊道、小微湿地精品,把田园生活引入城市,把鸟语花香引入城市,让市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湿地生态特色更加鲜明。
作为生态环境的移动“晴雨表”,大自然的精灵——鸟儿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据统计,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从2020年3月至今,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在这里栖息。东营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条母亲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2021年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站在码头平台,凭栏远眺。他说:“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在东营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赋予东营新的重大使命。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时代新征程,东营将昂起黄河龙头,奔赴星辰大海,积极投身“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实践,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的责任担当,谱写黄河“大合唱”的东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