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坚持系统观念治水,关键是要以流域为单元,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强化流域治理管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河湖治理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河湖治理管理长效机制,探索实施“1+N”河湖管理模式,1是各级河湖长牵头,N是河湖长制各成员单位、公检法司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力量联手共治,进一步强化制度机制保障,有力提升了河湖流域治理管理水平。
“河湖长制工作是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施策。我们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大力实施河湖长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奋力开拓流域治理管理新局面。”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盖举波如是说。
过去的两年,我市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1条(段)、市级美丽幸福河湖28条(段),有力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探索实施“1+N”河湖管理模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做好黄河口河湖治理工作,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维护京畿生态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漫步东营,一个个河湖碧波荡漾,葱葱绿意映入眼帘,处处是惬意与悠然。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不久前,市支脉河流域四级河长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支脉河流域河湖治理,建立“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联动护河机制,全力打造河湖治理“支脉河模式”,推动河湖管理全面提能增效。以此为起点,我市“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联动护河机制全面铺开。
近年来,我市全力抓实、抓细、抓好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常态化、规范化。聚焦河湖管理保护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全力攻坚,全面打造美丽幸福河湖生态。
目前,河湖长制工作常态化列入市委常委会会议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谋划,签发市级总河长令,审定印发工作要点,多次组织现场调研和专题研究,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将河湖长制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把河长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组织部门对干部绩效考核。各市级河湖长和分管负责同志盯紧靠上,带头开展巡河,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河湖长制走深走实。
探索实施“1+N”河湖管理模式,是凝心聚力做好“水文章”的有效路径
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气。夏日的支脉河,风景处处美,无论是青青芳草、苍翠树木,或是沿线的休闲广场、步道、湿地公园,都让人感受到原生态的美与奇。支脉河的嬗变,是河道治理管理的成果体现。
近年来,我市聚焦“持久水安全”开展系统治理,实施了支脉河治理二期工程,对西马楼拦河闸以上38公里河道主河槽进行了清淤疏浚。抢抓全省“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东营境内小清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中,实施了支脉河综合治理,完成干流填筑堤防43.3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89座,支脉河防洪标准稳定达到20年一遇。
此外,我市聚焦“健康水生态”开展系统治理,以维持河道自然形态、涵养生态群落为重点,实施了生态连通工程,支脉河连通小清河疏挖5.2公里,保障生态流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维护河道健康生命。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拦河工程排查整治,妨碍行洪问题排查整治,河湖非法取土、采砂非法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施了河湖问题清理整治40天攻坚战行动,强力推进“老、大、难”问题整改,快速实现河湖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我市聚焦“宜居水环境”开展系统治理,建立完善流域污染联动联防机制,推动上下游、干支流综合治理,重点加强了源头污染防控,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持续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排查与监测,实现水质监管常态化;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系统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务工程不仅是防洪,更是河道系统治理的抓手和载体。在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实施中,市水务部门统筹推进防洪治理和生态治理,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洪涝、治理生态,同步推进沿河道路等建设,实现“沿河见风景”、“出门见风景”。
探索实施“1+N”河湖管理模式,是深化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的成果体现
河湖问题,表象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今年3月份,支脉河发生盗土案件,我市有关部门及时予以打击,起到了打击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案件的快侦快办,得益于多部门协同。
攥指成拳,同向发力。我市加快整合部门力量,建立“河湖长+生态警长”联控机制工作站,设置市县乡三级生态警长,及时掌握涉河违法行为,对涉河各类违法案件快侦快捕。建立检察院驻河长办联络室,及时甄别、分析、研判相关行政机关移送的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涉水违法行为案件线索,依法作出启动监督程序的决定。对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非法利用水资源等损害河流生态行为的,依法启动行政或民事公益诉讼。建立法院驻河长办司法“直通车”联络站,联络站负责落实执法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依规督促当事人履行法律义务。采取法律宣传、案例讲析、网络庭审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社会大众懂法律、明底线、知利害。建立“四长”联动工作机制,沟通联络渠道,定期会商研判,定期开展联合巡河,联动办理相关案件。
河湖治理是流域治理,覆盖面广,任务重,迫切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我市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力量”河湖管护体系,建立了河管员队伍,实现了河道管理全覆盖。壮大民间“预备”队伍,全市聘请民间河长、义务河长、企业河长66名,确保河湖问题线索快受理、快核查、快处理。在全省率先实行河湖问题群众监督举报办法,建立河湖问题有奖举报制度,公布相关办法和举报方式,畅通公众监督参与渠道,鼓励全民参与河湖生态保护。组建注册志愿者6000余人的“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河小青·青立方”助力治水攻坚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此外,我市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大力推进数字河湖建设。依托“大数据+监管”平台,整合天眼、智慧水务等系统,开发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与巡河APP平台,运用无人机航拍、河湖监控等一体化监控手段,参与河湖健康评估、岸线动态监控等河湖管理监督任务,不断提升河湖管护智慧化,进一步织密河湖管护网络,实现了河湖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提升河湖水域岸线监控广度、精度和管理效能。以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人、盆、水、事”信息,集成河湖长制现有相关数据、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群众监督、跨行业共享数据等信息,构建河湖管理数字化场景。
如今,我市市级河长责任田从“一条河”转变为“一个流域”,将一个市领导负责一条河调整为一个市级河长负责一个流域。市河长办统一建立了四级河长通讯录,发放至每名河长手中,密切各级河长联系。责任落实从“宽松软”转变为“严紧硬”,全市干支流共配备市县乡村四级河长819名,437处河长制公示牌信息动态更新,主动公布河长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巡河工作从“上热下冷”转变为“同频共振”,各级河长开展徒步巡河,做好现场调研,巡河分为查看问题现场和召开河长联席会议两个阶段,现场通报情况,现场厘清责任,现场认领任务,确保每次巡河效果。研究问题从“以点为主”转变为“点面结合”,每季度组织相关部门利用无人机航拍和现场调研的方式,对流域实行全覆盖无缝隙人机结合排查,形成河湖问题影像视频片,直观全面反映问题,对重点问题现场通报,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推动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