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山东省立医院和往常一样忙碌,新黄河记者在医院东门看到,从经五路到经七路路段,纬六路中间隔离护栏向东移了半个车道,由北向南由原来的两车道稍微瘦身后变为三车道,南向北依然保持两车道。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该路段最外侧车道事实上已成就医车辆专用车道,由北向南依次行驶并上下患者,即停即走,其他两车道社会车辆正常通行,安全顺畅,而前段时间有热心市民反映的此处交通拥堵问题因这一精心改造得到了彻底解决。
据了解,山东省立医院门诊日均就诊量约1.1万人次,就诊车辆日均达5000余台次,就诊人员、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及职工每日近5万人次进出医院,人流高度密集、车流相对集中,同时由于周边停车资源无法满足就诊车辆停车需求,从而造成医院周边停车难行车难问题。
不把病态当常态,先找准病根,槐荫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振科给记者分析了当时医院周边停车难行车难的原因。一是医院处于老城核心商埠区,周边道路呈现经纬交织状态,道路窄,路网密,由于历史规划的原因,老城区停车泊位规划不足;二是因疫情原因,医院对出入口进行了调整,封闭了纬六路门诊楼前港湾进出口,就诊车辆不再入内,就诊人员在纬六路主干道上下车,极大影响车辆正常通行,造成该路段出现拥堵。三是纬六路是天桥至槐荫的一条主要干道,交通需求大。
民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山东省立医院周边停车难行车难问题,一直是交警部门关注的焦点。槐荫交警大队多次反复深入调研,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深挖道路资源,以空间换时间,全力维护医院周边交通秩序。
医院周边道路的畅行与否,不仅影响着整个片区的交通态势,同时,也决定了急病患者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治。针对山东省立医院周边老商埠区道路窄、路网密的特点,槐荫交警大队采取区域性的交通规划,在有条件的经五路(机动车西向东)、经六路(机动车东向西)、纬七路(机动车南向北)、小纬六路(机动车北向南)等8条道路实行单向通行,使医院周边区域性交通组织更加科学有效。在实际整治中发现,行人、非机动车路权不足,机非混行是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槐荫交警大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通过在医院周边经五路南侧(纬六路至纬八路)、经六路道路两侧(纬六路至纬八路)、纬八路中心隔离(经七路至经六路)等安装交通设施“硬隔离”,保障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有序通行。
槐荫交警大队经六路中队长潘彦说,因为医院周边经纬道路路口间距短,交警因地制宜,采取“小步快跑”,短周期放行方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对医院周边信号灯进行了科学调整,减少路口拥堵,大大增强了车辆通行效率。此外,依托实时路况分析研判平台和指挥中心视频巡检相结合,及时发现拥堵节点,科学调配警力,实施民警定点与巡逻结合的网格化布警模式。高峰时段,在经二纬六、经七纬六安排警力加强疏导。在纬六路医院门诊楼前、经五纬七路口,则安排人员全天管理,引导就诊车辆,制止出租车停车待客,及时清理共享单车。
停车难问题也造成行车难问题的重要原因。王振科介绍,槐荫交警在整治工作中,不是一味地强调“堵”,而是注重“疏”,调动各方资源,疏堵结合,通过以静制动,达到影响群众出行方式的目的,实现交通出行新平衡。槐荫区政府回购紧邻医院南侧的槐荫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专门用以就诊车辆停放可容950车位的大型停车场;推进省立医院妇儿综合楼建设419立体机械车位停车场投入使用,同时推进整合医院院内地上机动车停放155车位,经七纬八路口省医学中心110车位;深挖道路停车资源,对经五路、小纬六路、纬七路、纬九路设置路内临时停车泊位近200个,便于就诊车辆插空停放;为加强就诊车辆的引导,在医院周边明显位置,安装停车场指示标志14面、温馨提示牌7面、电子引导显示屏1块。
在医院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工作中,槐荫交警始终坚持部门协同联动,发挥社会齐抓共管合力,努力让交通管理“共管自治共享”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发挥“大城管”作用,每天早7点至晚7点,交警联合辖区街道办事处、城管等对省立医院周边定期开展摊贩占道、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清理整治。此外,医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医院各个门口派员引导就诊车辆有序停车,同时鼓励职工绿色出行,将医院内部部分停车泊位让给患者。再就是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分别在槐荫广场北侧、经六纬六西南角、妇儿综合楼前及经五路、经六路沿线等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10余处,特别是共享单车的纳入规范管理,本着采取“只清理、不投放”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单车运维人员加强运维,为患者就诊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