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济宁市新闻办召开“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第6场),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就推进企业攀登进阶、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基础,摸实全市节能环保企业底数
针对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尚无系统性数据情况,走访统计、工信、发改、住建、水务等部门,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实地调研226家节能环保类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库,夯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底盘,为产业研究、企业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归集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企业197家,其中规上企业114家,2021年实现营收205.8亿元。这些企业包括水污染防治企业28家,大气污染防治企业21家,固废处置及资源循环利用企业36家,绿色节能建材企业58家,其他节能企业54家。
抓服务,高效推进企业攀登进阶
专班服务攀登企业40家,为加快推进企业攀登进阶,专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从抓核心人员、抓关键环节入手,会同市县两级要素保障组到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千方百计破解难题,截至目前,122项问题诉求销号120项,问题销号率98.4%。47个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海螺水泥9MW生物质气化补充热能项目等37个项目开工建设,美天为华高精度滤筒研发生产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1至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51.8%。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基尚建材、施卫普环保等8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天河科技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海螺水泥等4家企业获批市级绿色工厂,现代恒大电气等2家企业获得省级质量标杆企业荣誉,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中心1家,市级3家,33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抓研究,明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突出水污染防治、绿色节能建筑材料两条核心产业链研究分析,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出70个现有项目及产品,分析济宁市产业发展优势及短板,明确7个下步主攻方向,谋划了30个重点产品及生成项目。签约落地上海畅庆低温污泥干化设备生产项目、山东美琰水处理剂生产项目等2个补链延链项目,推动基尚建材年产40万立方米新型板材技改项目、海螺石灰石阶梯综合利用新材料项目等5个强链项目建成投产。
抓供需,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协同发展
针对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刚起步、规模小、产品本地化程度低等问题,组织召开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对接暨科技成果推介会,向济宁市企业推介5项环保技术,实现9个项目签约。与指挥部其他6个专班形成合力,搜集全市重点企业涉水、涉气、涉污治理需求238项,同时把目前归集的节能环保企业按照产品类型分成水、气、固废、节能等7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向企业推介,累计帮助海螺水泥、山东公用、水发达丰、安洁环保、膜泰环保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上下游供需关系和合作意向。编制《济宁市“济品济用”优质产品推介目录》,汇集全市435家企业优质产品,分13个领域定向推介,助力企业拓展本地市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抓创新,引导企业产学研深度对接
联合市产研院举办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助企攀登产学研合作中科院专场线上推介活动,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5个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推介,全市10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连线参会,实现了欣格瑞与大连化物所、山东公用孵化器与青岛能源所等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公用环保集团引进上海硅酸盐所“全太阳光谱增强的三维石墨烯强化光催化氧化净水技术”进行测试,利用前沿技术为济宁市水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今年以来,攀登企业获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
下一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将进一步抓实抓牢“40+197”节能环保企业基本盘,实施“1+1+4”工程,以产业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深入推进企业攀登进阶、重点项目建设、优质企培育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提升、跨越发展。聚焦企业攀登进阶。打造节能环保“强企方阵”,2022年海螺水泥、济宁中联营收突破10亿元,3家企业迈入骨干企业方阵,海龙建筑、国屹新型建材等突破1亿元,13家企业进入高成长企业方阵,能泰水处理等5家企业升规纳统,40家攀登企业实现营收83.4亿元,同比增长18.4%,到2025年高成长企业达到25家,骨干企业6家,水发达丰营收突破50亿元,进入领军企业方阵。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
联合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组推动项目手续加快办理,力争水发达丰绿色智能铸造共享经济产业园、天河科技矿山重型施工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海中环保工业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等9个项目早开工、早建设;33个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卡紧节点,加快能泰水处理、水洁环保、兴企建材、水发环境、格瑞水务等强链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前具备试生产条件,尽快形成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聚焦优质企业培育
靠上指导天和环保等11家企业申报高企,高企覆盖率达到65%以上,推动兴企建材与同济大学、施卫普环境与西安交通大学等技术合作,产学研覆盖达到90%以上,推动格瑞水务积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嘉源检测等2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平台,中达威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平台。
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
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清单,对水污染防治上游元器件、中游膜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材生产装备、超薄隔热保温装饰材料、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环节开展靶向招商,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持续摸排我市企业节能环保需求,建立需求滚动清单,推动延链补链和本地化协同发展。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