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 19:34:01 来源: 直播日照

山东
举报
“回来了好,回来了好……”
泪水瞬间噙满了她深陷的眼窝

董秀安烈士,莒县峤山镇黄草坡村人,1924年出生,1946年入伍,同年8月在四平战役中牺牲,1950年被评定为烈士。
1928年出生的陈秀英,在18岁时与董秀安结为夫妻。结婚第四天,董秀安便响应号召,参军入伍。纵使心中万般不舍,陈秀英依然支持董秀安的选择。“结婚第四天,他就去当兵了。那时候日子苦,家里穷,当兵打仗就是为了解放,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陈秀英回忆说,这期间董秀安回过家,带回了一块布,心灵手巧的陈秀英将这块布做成了衣服,留了个念想。丈夫不在的日子里,陈秀英里里外外操持着整个家,生活虽然过得很艰苦,但陈秀英的心里也充满了希望。“白天照顾家里的老人、去地里干活,晚上在家纺线织布。他在外当兵打仗、保家卫国,我把小家照顾好,等着他回家好好过日子。”最后一次分别后,董秀安便杳无音讯。没过几年,陈秀英等来的却是董秀安牺牲的消息。
“我不相信他牺牲了,总觉得他还活着,说不定哪天就回来了。”突然的噩耗如晴天霹雳一样击在陈秀英的心上,她无法接受丈夫牺牲的事实,坚信他还会回家,回到她的身边。每天,她总会站在胡同口,沉默无言地看向村口,那条通往远方的村路见证着她倔强的守望......年复一年,巍巍的梁甫山依旧青翠,丈夫董秀安还是没有回来。后来,县里送来董秀安的烈士证,陈秀英才相信,她的丈夫是真的牺牲了。“一想到他心里就难受,这些年,眼泪都不知道流了多少。”为了寄托对丈夫的思念,陈秀英亲手为董秀安缝制了一双布鞋,一针一线都是她日思夜盼的等候。“总想着有一天,他能回来,穿上我给他缝的鞋。”然而,早年间家中的一场火,将这双鞋烧得只剩下了鞋底。几十年里,陈秀英时常拿出鞋底,轻轻摩挲着,良久无言。

时光流逝,丈夫的模样常在陈秀英眼前晃着,已是模糊不清,但丈夫临走时说的那句“等我回来”依旧清晰如昨。
“等我回来。”
这一等,便是70多年!为了这一句话,陈秀英无儿无女,独独等候了一辈子。她送走了婆婆,带大了弟弟,拉扯大了侄子、侄女,她也老了。这一辈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董秀安“回家”。
前段,峤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峤山镇的参战老兵以及所有烈属进行了走访,由此了解到了陈秀英的故事。
“当时听到陈秀英老人的故事,我们深受触动,希望能够帮助老人实现心愿。”莒县峤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刘福平告诉记者,通过查询,他们了解到董秀安烈士安葬在吉林省四平烈士陵园。
“我们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县局、市局,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随后立即联系了吉林省四平烈士陵园进行协调沟通,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帮老人完成了心愿。”接过丈夫牺牲地的陵土,陈秀英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堵在心口,一时难说,只是喃喃地念叨着“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工作人员为老人播放他们在四平烈士陵园取土的过程,陈秀英看着视频,眼眶渐渐湿润。70多年来,陈秀英第一次看到了丈夫牺牲的地方,第一次看到英名墙上丈夫的名字,漫长的思念伴随着刻骨的记忆,老人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多年的等待,仿佛在这一刻有了慰藉。陈秀英告诉记者,这一辈子与董秀安相处的时光非常短暂,但她不曾后悔,“他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我为他感到骄傲。谢谢党、谢谢政府,能让他回家,圆了我的梦。”
现如今,94岁高龄的陈秀英眼不花、耳不聋,生活基本上能自理,平日里,侄子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以前的日子多苦啊,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每个月政府给我发着钱,这个老房子也是镇上帮忙修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无恙慰英魂
昔日满山跑的小丫头
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老太太
同样值得尊敬

走出陈秀英老人的家门

本文来源:直播日照
责任编辑:
贺亚宁_rizhao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