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作家乔羽6月19日晚因病在北京去世。记者从位于乔羽家乡济宁市任城区的乔羽艺术馆了解到一些他的生平故事,分享出来,以此怀念。
乔羽原名乔庆宝,1927年11月15日出生于济宁任城区冯家大院18号。这是一个生活清苦却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乔羽幼年便酷爱文学,母亲口头的民歌和民间故事,父亲的几箱诗文小说,是他学龄前的礼物。他4岁已能识字三千,《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读来不觉费劲。乔羽上学较晚,但因为基础好,又聪明又用功,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很快又跳到五年级。乔羽认为,“这一段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对他终身从事文学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使他获取了中国文学所独有的“基因”。
大家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是乔羽为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歌曲。当人询问为何开篇不用“万里长江”,而用“一条大河”时,乔羽回答称,一条大河可以想象成任何一条河。每一个人家门口的河,都和他的命运有关,想起这条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在乔羽建议下,这首歌由郭兰英演唱,最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电影尚未上映,歌曲便已风靡全国。
1946年,乔羽中学毕业后,经人介绍进入邢台的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开始创作发表诗歌小说和秧歌剧。他从学校里被抽出来深入农村参与土改工作,写出了12万字的《党尔砦土改经验调查报告》。土改工作团团长王任重对这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笔漂亮的调查报告赞不绝口,下令立即把乔羽调到冀南区政策研究室。最终却因中共中央的“这批学生谁也不能动,留等解放全中国统一使用”的命令化为泡影。这篇调查报告被当时的《冀南日报》加版转载,对推动当地的土改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竟成了乔羽最早的“成名作”。这份调查报告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初,乔羽以中国歌舞剧院青年编导的身份到沙河县挂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乔羽到沙河后住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刘青云家中。他白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在土炕上支上炕桌,点上煤油灯学习和创作。一山一水可入画,一草一木皆是诗。乔羽从太行山和大沙河的人民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和营养。剧本《胜利列车》《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和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歌词《人说山西好风光》都是那个时期在渡口创作的。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
2004年,乔羽和佟琦在中国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热闹的金婚庆祝活动。在场有人问:你们怎么就能到金婚呢?乔老的回答十分直白和超脱:“我也没觉出金婚有什么不容易,谁知道怎么就金婚了呢?但是我说只有一条我有体会,就是你这一辈子别中途换,你一换就很难金婚了。”乔羽把这种浓情升华到歌词中:晚年是美丽的夕阳,是晚开的花,陈年的酒,迟到的爱,未了的情。
“青山在,人未老”,淡定超脱的“乔老爷”曾说,自己有个稳定的家庭,有个贤惠的妻子,这是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乔羽先生与夫人大半生恩恩爱爱,但他们是否也像普通人家那样,有吵架拌嘴的时候呢?对此,乔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口子不吵架,等于炒菜没放盐。”他认为,夫妻之间无理可讲,处理夫妻关系就是一个字“忍”。“和为贵,忍为高”,“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忍”其实也是一种“让”,其背后是一个男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乔羽经常说:“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食,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在他心中,带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倒是最好的作品。他热爱生活、热爱创作,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两段,上午闭门写作,谢绝来客来访。一旦投入写作,任何电话不接,任何人也不理睬,足见创作态度之认真。下午时间自由安排,或接待造访者,或找老朋友聊天,再或散散步。
在乔老的记忆中,有过一段美妙的“遭遇”:有一次回到家中,打开卧室的窗户,倏地飞进来一只扑闪着金黄色翅膀的蝴蝶,它自在而得意,欢快而轻柔,灵动而飘逸,就像一位老友似的在墙边盘桓了好几圈。乔羽吃惊地看着这只小生灵,丝毫没有惊动它,直到它又从窗口飞了出去。那时,一种亲切而圣洁的情感充盈了乔羽的心灵,但是这种情感并没有在当时付诸文字,而是在25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提笔写到咏叹友谊的歌词《思念》时,才把沉淀在心中的那一段回忆重新开启,写就了又一首经久不衰的好歌。
乔羽有一句口头禅:“量小非君子,无酒不丈夫。”上世纪60年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排练。作为诗词部分的总撰稿,乔羽有了与周总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一次他对乔羽说:“听说你酒量不错?”乔羽赶忙回答:“不敢,不能跟您比。”周总理马上吩咐工作人员拿来两瓶茅台,与乔羽对酌,“乔老爷,干!”几个回合下来,两人的酒瓶都空了。从此,乔羽便有了个新的称谓“酒仙”。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袁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