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嘱托“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添色”。近年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山水林湖田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湿地修复模式,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法规”为纲,科学编制规划体系。我市突出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把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制度,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针对自然保护区专门出台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专项规划》等文件,通过立法和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发挥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水系”为脉,有效开展湿地修复。一是建立湿地水系连通机制。编制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规划》等专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输、蓄、用、排”的水系格局,形成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贯通的湿地内部小循环,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生态综合效益,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二是创新湿地修复模式。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模式、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模式、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湿地生境明显改善。三是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湿地修复工程。策划实施了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11类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通过诉讼、协商、适当补偿等方式,累计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恢复了湿地生境,改善了生态环境。
以“保护”为重,建设物种栖息新家园。一是实行严格管控措施。在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性人为活动,在一般控制区科学划定封育范围,实行封闭管理。探索创建公检法“三位一体”联合执法办案机制,构筑起行政处罚、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和公益诉讼全方位的多维打击架构,有效遏止了滥采乱捕行为。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实施了鸟类栖息岛建设、东方白鹳和黑嘴鸥栖息地保护改善等关键物种栖息地营造优化工程,建设生态岛100多个,极大改善了生物栖息地,以东方白鹳、黑嘴鸥等为指示性物种的鸟类种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