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杨之光

杨之光(1930—2016年)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武汉中南美专绘画系,1958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
杨之光先生是新中国现代人物画的重要画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探索,融合东西方艺术,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他是著名的中国画教育家、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有《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红日照征途》《矿山新兵》《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九八英雄颂》《恩师徐悲鸿》等。著有《中国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
杨之光教授在宁夏写生
杨之光参加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杨之光、吴泽浩师生合影
杨之光讲学
杨之光出席吴泽浩画展并合影
伟岸明灯塔 硕果嘉木栽
——吴泽浩与杨之光先生的师生情缘
记师恩
□吴泽浩
杨之光 国画 天涯
夜悼恩师(一)
师恩五五载,亦步亦趋来。
之路坎坷走,光芒育人才。
伟岸明灯塔,硕果嘉木栽。
杨师驾鹤去,指南无针哀。
夜悼恩师(二)
才别万世表,今哭杨恩师。
一为身教苦,二是培植痴。
三念奋斗勇,四已举世知。
后代树楷模,吟颂圣贤诗。
追思会上悼恩师
白鹤一啸碧霞西,落下茫茫烟波浠。
杨公子弟列队哭,之光后人雁行期。
广美教育他奠定,艺术圣徙步披离。
穗城五仙伴君去,留史录册恒久颐。
杨之光 国画 不灭的明灯

我的学生吴泽浩
□杨之光
吴泽浩是我的老学生,也是老学生中间的好学生。水平也是最高的,人品也是最好的。所以这次六十年回眸展,我想一定是很丰富、很成功的。
纵观吴泽浩几十年的艺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十分注意研究笔墨创造原理和重视研究笔墨规律的艺术家。从广东到山东,他满腔热忱地拥抱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艺术,学习和研究岭南画家、齐鲁画家的艺术传统。努力创造有时代感、有个性、有文化元素和民族气派的作品。
杨之光 国画 雪夜送饭
他有顽强的探索精神,用笔率性又不失先贤真传,创意独到又不失时代精神。从《李白泛舟鹊山湖》《酒仙太白》到《淑玉泉畔清照低吟》《曾南丰大明湖避炎蒸》,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画面整体形式美感的把控构成了他工作的重要环节。《淑玉泉畔清照低吟》中泉畔低吟的女子与周围大片笔触所营造出的幽深竹林形成对比,画中女子用淡然的目光向左边望去,也将观者目光引向泉边。溪溪泉水与幽幽竹林相交融,和右边林间一隅的明朗构成对比,一明一暗将泉水之灵动和竹林之幽深勾画得颇为活跃,与画中女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气质完全吻合。这些形式上的美感,使人们会自然去亲近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气质,去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去品尝,去回味。
杨之光 国画 不灭的明灯
吴泽浩在中国人物画的对话中,已经清晰地刻印上了他至今还在前行的足迹。他是一个不务虚名的艺术家,他个人艺术风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来自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精神。他的艺术主张和在作品上的审美情趣对岭南和齐鲁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充满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志,体现了他44年的奋斗成果,也令人们对他更加尊敬和钦佩。

人世间最好的一种情感
□李新平
杨之光 国画 矿山新兵
杨之光 国画 一辈子第一回
我将资料带回家中仔细阅览,从杨之光老写的《我的学生吴泽浩》一文中,看到了杨老几十年前对吴泽浩老师的期望,看到了杨老为能培育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兴奋,看到了杨老那无尽的师爱与寄托。从吴泽浩老师惊闻杨老去世后马上赶赴广州的举动中,从吴泽浩老师悼念杨老的文章和诗作中,也深深感受到了吴泽浩老师对杨之光老师的感恩之心、怀念之情,也联想到了自己从师吴先生学画之后的情感。这便是吴老师所讲的“人世间最好的一种情感”吧。
(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