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中考也将在6月14日结束。考生们在考试结束后心理状态和作息等与考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在等待分数、等待报考、等待录取和家长的期待等一系列应激反应中,考生的心理起伏比较大,在多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和情绪变化,称为“考后综合征”。
那么,考生和家长如何面对“考后综合征”,记者就此采访了东营心理学会秘书长,省心理学会会员,应用心理学教授王学红,请她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支支招。
中高考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考后综合征高发期会在中高考后两周内。”王学红说。据她介绍,考试结束后主要会出现焦虑型、放纵型和迷茫型的考后综合征问题。“如果孩子中高考后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又或者是突然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和平常仿佛换了一个人,那这时候大家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如果没有尽快地发现和疏导,一旦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也很难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这种属于焦虑心理,中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王学红说,考生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人生经历,成绩不能决定一切,要通过转变想法,减轻焦虑、忧虑、自责的心理负担。
和焦虑抑郁心理不同的是,有一部分考生,考试结束之后,可能看着非常开心,能吃能玩,看起来没心没肺的,但同样也容易出现太过于放纵的心理问题。王学红介绍,曾经有家长咨询过,他孩子高考最后一科考完之后,连家都没回,当天就和几个同学在外面狂欢了一夜,这还不算完,在考试分数出来前,基本是白天晚上都在网吧打游戏不回家,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放纵型心理问题。王学红建议,这一类型的考生,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约束和管教,毕竟高考完之后想要放松,这是可以的,但若是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连生活规律都完全被打破,那就不是放松了,时间若是久了,可能还会让孩子染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身体的健康,严重的甚至还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们也千万要重视。
再就是迷茫型心理,考生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种空虚、无所适从的状态。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几天,把缺失的睡眠补一下,但几天后,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
理性看待考试,学会自我调节
为避免出现“范进中举”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专家提醒各位家长和考生,调整好各种情绪问题,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假期。
当考生预估考试发挥不理想但尚未发榜时,这段等待是最煎熬的。对此,家长应该充分理解,而不是因为成绩可能不理想就批评孩子,作为家长,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不要有过分的埋怨和责备,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帮助孩子选好志愿和规划未来,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
中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不能因为一次考试而否定自己,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人生经历,成绩不能决定一切。通过转变想法,可以减轻焦虑、忧虑、自责的心理状态。考生在等待分数、报志愿、录取过程中,考生可通过交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专业选择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不要意气用事,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再就是要规律作息,积极参加运动。避免过度放纵,规律作息,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可以适当地去做运动、游玩散心。
“考后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必过于关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回避转移法:离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令自己忘却烦恼;积极自我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为自己加油,建立自信心。
如果考生心态出现问题时,建议一定不要憋在心里,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和父母沟通,及时把自己内心负面的情绪表达、发泄出来,如果父母不理解,考生也别感觉到绝望,可以向老师和朋友倾诉,尤其是班上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工作下来,一定能够给考生提供极大的帮助。
另外,除了向别人倾诉求助之外,考生自己也可以找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来分散一下注意力,实在找不到事情的话,也可以读一读诗歌、名著,甚至是抄写一些伟人的语录、好句好段,文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过程中,考生的内心自然而然便会受到洗礼,从而平复内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