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第一天结束之后,不少考生反映数学的难度超出想象——计算量大、创新型强,三四道题目以后,难度陡然上升,有的考生空了不少题目,甚至一出考场就哭了……
然而,高考作为人生一次关键大考,考验的不只是知识的掌握,还有心态的调整。这也是拉开距离的关键。那么,针对高考时出现考题出乎意料的情况或者其他意外时,考生和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影响接下来的考试呢?
考完一科放下一科
勇敢的舍弃是自信的表现
高考差1分,可能就是差了1000多名,而1000多名就意味着可能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因此,高考的每一道题、每一分都可能对考生的心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不影响之后科目的考试,建议考生们遵循“考完一科放下一科”的原则,走出考场就不要再多想刚才的考试,不要互相询问自己没有把握的题目。
“在历年带高三学生时,我都会告诉我的学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比的是名次,不是分数,只要发挥自己水平就可以,越是难度大,越要坚持住。考前背着六科包袱去考试,考完一科就放下一科,不必和自己过不去,勇敢的舍弃是自信的表现,牢牢地抓住是能力的体现。”拥有多年带高三毕业班经验的利津县高级中学房老师说。
利津县高级中学赵老师在学生们考完数学后,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她送给学生们三句话:第一,你难,别人也难,所以不必有负罪感;第二,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轻装上阵;第三,想想那些美好的事情,高考中丢的每一分,错的每道题,都是为了将来遇到那些对的人和对的事,高考中做对的每道题,得的每一分,都是为了遇到将来更完美的自己。学生们听到老师的鼓励和宽慰,既感动又治愈,带着轻松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考试。
然而,高考过程中有些考生紧张,也有一部分考生会想着马上就要从高三的繁重压力下彻底解放,在最后的考试时会走神。在此也提醒考生,在最后一科考试时,一定要淡定从容,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要恪守“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停笔”的良训。
家有高考生
家长应该怎么做?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高考不仅考验孩子,还考验家长。
高考期间,家长的表现与平时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孩子考前会紧张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要过于担心,也不要过分关怀,以免给孩子带来压力。
考试结束后,家长不要问“考得怎么样?”或者“感觉怎么样?”可以问孩子累不累、想吃点什么;不要说“你第一天考得怎么怎么样,第二天要如何如何……”,孩子此时本就容易回想自己刚做过的卷子,家长要尽量绕开这个话题,而且两天对比,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不要说“展示你所学的时刻到了,一定要好好考!”“加油!爸爸妈妈等你成功归来!”以及“再坚持下,好好把试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减少跟身边人过多的交流,不要追着孩子问很多问题,不要坐立不安、慌乱紧张。家长的情绪会影响身边的孩子,如果家长淡定、平静,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踏实,变得安心。家长要相信孩子经过了长时间的复习准备一定能发挥出好的水平。
另外,孩子万一失眠了,家长千万不要过多关注或强制睡眠,应当顺其自然,午休亦如此,午休尽量不要超过半小时,睡得过多,部分孩子容易大脑晕,不利于下午考试的发挥。
很多时候,做一个倾听者就是最好的陪伴和鼓励,家长要少说多听,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温和的方式真诚陪伴孩子。
高考不是唯一
成败皆为财富
高考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考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考核标准。高考的成功,不代表将来的人生就一帆风顺,一次高考的失败,更不意味着人生从此没有了希望。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
高考是人生某一阶段的考验和总结,是人生第一次大考,而高考之后,还有更多的考验和重要选择需要面对。高考考入理想学府的考生,将来还要面临怎么样度过自己的大学四年,还有将来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就业等。而一次高考未考入理想学府的考生,可以选择复读,去完成最初的梦想,或者进入别的学校、选择别的专业,走一条自己从未想过的路,收获意外的成果……
对每个人来说,高考都只是人生经历的一个节点,并不能定义一生,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能不能保持一种持续学习和终身成长的心态和能力,经过不断打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成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