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晴天,空气中弥漫着热气,金黄的麦田随着滚滚热风掀起一层又一层波浪,孩子们手握镰刀,把麦秆齐刷刷割下……小满将至,济南多所校园里的麦子陆续开始黄了。“收麦子”也成为校园内的一处风景。
在各学校看来,"收麦子"并不只是简单的体验、凑热闹,而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契机。有的学校将之开发成项目化学习课程,有的学校让学生在流汗出力中完成自我教育,还有的学校将之做成了特色品牌项目。
烤麦子、吹麦秆哨、磨全麦面粉
在“小麦节”里嗨翻天
大班孩子剪麦秆、搓麦粒、扬麦皮、烤麦子、磨面粉;中班孩子剥麦粒、数麦粒、吹泡泡;小班的孩子闻麦香、摔麦粒……近日,济南市锦屏幼儿园内的小块麦田旁欢笑声不断,幼儿园的“小麦节”活动正在热热闹闹地开展着。
据锦屏幼教集团园长许文娜介绍,复课前后,眼看着幼儿园的麦子成熟了,老师们便依托麦子做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课程。期间,大二班首当其中,主动开展了第一波课程研究。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内容是老师们提前预设的,但也有很多内容属于“意外的惊喜”。比如,在剪麦秆时,保安爷爷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吸引而来,便临时加入班级,给孩子们表演了用麦秆吹哨的才艺。在保安爷爷的启发下,孩子们想到,既然麦秆能吹出响亮的哨声,应该也能像吸管一样吹出泡泡来。于是大家就用洗洁精调配了泡泡液,玩起了用麦秆吹泡泡的游戏。随后,老师尝试教孩子们用麦秆编制手环戴在手腕上。孩子们受到启发,开始用麦秆编小兔子。

磨面粉的过程也格外有趣。麦粒取出来后,怎样变成面粉呢?教师搬来了石磨,请小朋友们尝试。第一次,孩子们磨出的面粉颗粒比较大,他们便将面粉倒进去重新磨。尝试多次以后,他们终于磨出了颗粒很小、比较细腻的面粉。这时候,有的孩子发现这些面粉的颜色偏深。于是,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到磨面粉前如果没有剥麦粒就会磨出颜色较深的“全麦面粉”。

此外,“烤麦子”成为小麦节的一项特色项目。而当初,这一想法是孩子提出的。”因为幼儿园此前带孩子们尝试过在院子的泥巴地里挖坑烤过地瓜、玉米,所以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就忽然想到是不是可以烤麦子。老师们一听,这个主意非常棒,就带着孩子开工了。大家用铲子把之前的泥坑又重挖了一下,还挖出了之前烤地瓜时不小心留在坑里的两把小铲子。烤完以后,孩子们觉得开心极了,很多孩子说,烤熟的味道比没烤的好吃。有的孩子说,烤麦子的时候需要火小一点。你看,这些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感受。”许文娜说。
目前,锦屏幼儿园各个班的小麦节课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个班的课程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中。但无论课程怎样变化,许文娜都对之充满了信心。“我们将幼儿当成活动的中心,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将他们培养成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的共识,我也相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老师和孩子们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学生在“流汗出力”中发现问题
在“项目化”学习中深化知识
今年初中学生复课当天,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的500多名孩子割了1000平方米的麦子,在加脚下有泥、身上流汗的真实劳作中过了一把小农夫的瘾。
劳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校八年级三班学生陈雅瑜说:“通过这次割麦子,我了解到,原来每一粒麦子都来之不易。以前还时有浪费粮食的行为,以后会珍惜每一粒粮食。”而另一位学生韩雨辰则说:“看到这些麦子,就想到了当时跟同学翻土、撒种、施肥的场景。如今看到金黄的麦浪,突然非常真实地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据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韩庆兵介绍,学生于去年在校内开辟出1500平方米的农场,并分包到班。为开辟农场,孩子们利用课后和课间时间铲地、松土、清理石块,最终整理出平整的地面。去年9月,正值小麦撒种的关键期,恰逢济南接连下雨,为避免种子因缺氧而憋闷,孩子们加大了翻土的力度,连手上磨起了泡也不在乎。据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韩庆兵回忆:“有些孩子手上磨起了四个泡,但是当看到麦种被顺利洒下时,他们的开心地忘了这些辛苦。”


按照学校的计划,收割只是教育第一步。小麦收割后,各学科围绕麦子列出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的计划。比如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以“一亿有多大,让我们数一数”“测测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为主题设计了主题课程。每一个主题都有学生初试、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环节。而语文课程四年级课程则以“麦子熟了”为主题设置了针尖对麦芒、麦子的节气旅程、我的麦子为什么没有麦粒等任务,让孩子们了解与麦有关的古诗词、节气知识、生物学知识等。


此外,学校美术组则以“这块麦田”为主题,开启了项目化学习方案。在美术组的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将用秸秆作画,或编扎,或熨贴;在麦田写生,或写实,或创意;用麦穗装饰,或插瓶,或结合校园建筑进行装饰;尝试名画再现,或梵高《麦田》,或米勒《拾穗者》……
据砚泉学校校长颜世民介绍,这些项目化主题都是根据学生在真实劳作中产生问题而设计。“比如说,有个孩子问,做一个馒头需要多少粒麦子。这个问题就非常好。可以看得出,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中,对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研究命题“更进一步”
在实践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山大附中也有这样一片小麦地。2020年时,孩子们第一次举办了小麦节。今年,麦子已由青转黄,预计下周就可以收割了。
在第一届小麦节里,学校收割完麦子后,学生门想了各种办法为其脱粒,有的学生还带来了自己用乐高积木拼装的脱粒机。小麦收割完后,老师把这些麦子拿到加工点磨成面粉,全程对磨面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分享给学生。冬至时,师生们又一同品尝到了这些面粉做成的饺子。
回顾去年的小麦节,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在脱粒过程。孩子们虽然成功为麦仁脱粒,但也容易产生碎屑。今年,面对即将到来的小麦收割,学校教研组便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更加环保地收割”上。
通过反思去年的活动,来改进今年的方案,山大附中的新一届小麦节预案无疑验证了实践对认知的促进作用。
同样,济南市其他学校,以麦子为中心的教育故事正在或即将发生。在济南市历下区熙华小学,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几把小剪刀,带领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小小麦田里的劳动课”。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了解了收麦子、捆麦子的相关技巧,并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耕读进校园 熙华收麦忙”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同样,济南市智远小学正在为即将成熟的小麦筹备第一届“小麦节”。学校除让孩子们体验丰收的喜悦外,还设计了“麦子的一生”项目化学习课程。此外,学校还特意聘请了相关教师,带领孩子们体验麦秆做手工的快乐。

同样,济南市历下区第三实验幼儿园近期以收麦子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小满节气活动。孩子们走进麦田,亲身体验割麦子、收麦子、捆麦子,在劳动中感受节气变化,在合作中享受快乐。最后大家把收好的麦子送给了厨房奶奶。在厨房奶奶的巧手下,麦仁变成了一碗碗香甜的麦仁粥。
(来源:爱济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