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胶州胶东国际文化客厅内,一条重达上百斤,距今300多年历史的古石鱼,正式对外展出。根据民间传说和相关文献记载,这条石鱼曾是北京一所皇家寺院的法器和镇院之宝,有着能吉祥如意和消灾避祸的寓意,所以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和祈福。

历史悠久,精美绝伦,胶东国际文化客厅展出镇馆之宝
5月18日上午,半岛记者来到位于胶州市胶东街道的青岛胶东国际文化客厅,这条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古石鱼正悬挂于展厅中央的“龙门”建筑之上,古石鱼全身墨绿色,长120厘米,平均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足有上百斤。鱼头、鱼嘴、鱼须、鱼鳞、鱼尾、鱼鳍……石鱼虽然历经数百年沧桑,但两侧这些部位被雕刻的依然清楚可见,形象逼真,庄严肃穆,绚丽非常。听闻这条石鱼很有来头,还流传着很多能消灾避祸的传说,因此有不少市民都围绕在展台周围,边抚摸鱼身边祈福,希望沾沾灵气和好运。半岛记者用手轻轻抚摸鱼身,感觉非常温润柔滑,不仅没有一点粗粝感,用手指轻轻敲击,还能听到一股清脆的响声,回音在四周久久不散。


青岛胶东国际文化客厅负责人刘琳告诉半岛记者,这条古石鱼是在2016年的北京拍卖会上,由自己所在的青岛知鱼堂文化有限公司拍得,而后跨越千里来到胶州,并最终展出在青岛胶东国际文化客厅之内。关于这条鱼的年代和身世众说纷纭,前后不少专家和文物爱好者都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但意见却五花八门。虽然石鱼初步鉴定为产自清康熙年间,但寺庙建成年代远在清代之前,所以对于它的制成年代仍需进一步推敲,除了这个,还有对石鱼的材质和失传原因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今后会客厅也将对石鱼做进一步的考证,争取早日解开它的前世今生。历尽沧桑,跨越百年,古石鱼重“游”人间
“几年前我们听说有一个拍卖行准备拍卖这个石鱼,本着保护它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这个目的,我们客厅就拍了回来,现在已经成了我们这的厅藏宝贝之一,以后我们会好好将它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青岛胶东国际文化客厅负责人刘琳说,石鱼拍回来后,经过专家鉴定,初步认为,古石鱼先前曾是北京一所皇家寺院名为“钟鼓鱼磬”的法器和镇寺之宝,据传说这条鱼可以消灾解惑,造福百姓,保佑农耕。当初这家寺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鱼王庙殿专门用来摆放石鱼,据史料记载,在寺庙西侧有个龙王殿,又称石鱼殿,殿前檐下,挂有一条石鱼,体长5尺,呈墨绿色,敲击时,能发出金石之声。从康熙到光绪200多年的时间里,每位皇帝都曾到过北京这所皇家寺庙这里敬香礼佛。来此进香的官宦、学子、商贾、百姓也更是络绎不绝。石鱼年代应该是清康熙年间所制,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早在清代晚期,这条石鱼曾经不知所踪。文革期间曾经短暂出现在古玩市场,随后又神秘消失,直到时隔数十年后这才重见天日。据刘琳介绍,古石鱼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故事,传说这条石鱼原来是南海龙王进献给玉皇大帝的神鱼,放养在瑶池里。有一年天下大旱,疫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派这条神鱼下凡人间拯救百姓。石鱼广有神力,在当时的天下南七北六十三个省里,无论哪个省发生了旱灾,只要敲击一下鱼身上相应的部位,那个地方就能够下雨,人的身上什么地方有了疫病,只要用手摸一下鱼身上的相应的部位,疫病就可以痊愈。民间有:"摸鱼头,平平安;摸鱼背,康康健;摸鱼腹,财富满满;摸鱼尾,好運连连"的说法,只要心地虔诚,百灵百验,因而信奉者极多。当下,展厅已经把石鱼打造成了人们心中的“吉祥物”,并推出了“鱼拓”画作供人们收藏,每天都吸引着不少人前来观看。 

半岛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古石鱼前世今生,最近被有些专家提出了三大不同看法,也随即围绕古石鱼形成了三大未解之谜。一是石鱼的真实年龄之谜。有专家认为,根据史料,北京这所皇家寺院始建于晋朝,寺院名字也是多次更改,所以据此推断,石鱼的制成年代有可能要比清康熙还要早。二是石鱼的真实材质之谜。直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石鱼有可能是用陨石所制,有人则说是用位于北京和河北区域之间民间称为“鱼籽石”石料制作而成,所以材质一说也是扑朔迷离。三石鱼失踪多年又重现世间之谜。古石鱼在历史上多次现身,又多次销声匿迹,它失踪的这段时间究竟去了哪里,又经历了什么,不得而知,且时隔数十年仍保存完整,对于它的失踪原因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如今,为了给这条古石鱼“查明户口”,胶东国际文化客厅陆续邀请了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山东省青铜委员会、山东工艺协会的多位知名专家,来到展厅为古石鱼进行研讨,针对其年龄、质地、历史等为其做出学术定论。同时,展厅工作人员也通过网络征集的形式,积极邀请广大文物爱好者参与,集思广益,参与意见,并决定在后期为这条古石鱼征集一个有特色的的名字。传说为石鱼增加了诸多神秘色彩,或许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相关专家的进一步研究下,不远的将来,古石鱼身世终会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