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是埕岛油田22F平台22口化学驱注入井连续注入的第540天,区块的原油日产量突破1000吨,与实施前相比增加170吨,综合含水降至88.4%,下降2.4个百分点,有效减缓了埕岛油田依靠提液保持稳产带来的含水不断上升趋势。
作为油田投产的第一个海上化学驱单元,埕岛油田22F平台化学驱覆盖地质储量达到了1204万吨,包含57口油井,22口注入井。截至4月底,该区块标定见效油井33口,累积实现增油3.4万吨。海上化学驱实施一年多时间,产油量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平台日产原油突破1000吨
5月12日,埕北22FB-4井日产油31.8吨,近一年来,该井日产量涨了近3倍,综合含水下降近10个百分点。
“含水下降,产油递增,一升一降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对着当日的产量报表,勘探开发研究院滩海油田开发研究室经理翟亮比划着。
埕北22FB-4井是埕北22F区块先导试验区的一口油井。这个区块位于埕岛油田中部地区,日产油830吨左右,综合含水近90%。
2019年7月,从11座采修一体化平台中选取的埕北22F平台,三次采油先导试验方案通过油田审查。
“这个区块储层好、井网完整,是海上油田最具代表性的区块。” 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经理元福卿介绍,这个区块如果成功,对于其他区块实施化学驱具有指导作用。
2020年11月,埕北22F区块先导试验区开始注入化学剂。一年后,该区块开始见效。全区57口油井含水下降、产量上升,日产量由833吨上升到1000吨。特别是中心井区的20口井见效明显,日增油100多吨。
化学驱探索从陆地到海洋
早在“七五”后期油田便开展化学驱研究,并于1992年9月,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单元开展聚合物先导试验。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从聚合物驱到二元复合驱,再到非均相复合驱一套完整成熟的陆上化学驱方法,并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从陆地到海洋,不仅仅是空间的转变。2012年,油田依托国家863项目——埕北1F平台二元复合驱关键技术,开展海上油田化学驱探索。
实践发现,海上化学驱实施条件不同于陆上,受到井网、井距、环境空间等一系列条件制约,需要探索全新的方式。
海上油田注采井距是陆上的1.5倍,“在这么长的距离运移,类似于粘度等化学剂的性能损失大幅度增加。”元福卿表示,这需要研发抗吸附更强、稳定性更高的长效高效体系。
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研发了新型驱油剂和驱油体系,为海上化学驱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不断攻关,科研人员解决了化学驱配方设计、采出水配注、平台空间影响化学驱实施等关键问题。
可覆盖2.2亿吨储量
“埕北22F区块见效只是开始。”元福卿说,他坚信更好的效果还在后头。
埕北22F区块只是埕岛地区的一小部分。目前埕岛主体储量有2亿吨,而采出程度不到30%,还有大量的资源滞留在地下。
海上平台一般使用寿命为30年,如果仅靠水驱开发方式,采收率最多能达到40%左右。同时海上油田井网调整基本到位,利用水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已经“没了招”。
而实施化学驱,采收率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多产2000万吨原油,平衡油价低于35美元。
为实现整体提升海上油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科研人员编制了《胜利油田海上三次采油规划方案》,指导海上油田科学有序实施化学驱,规划覆盖石油地质储量2.2亿吨。目前已建成的12座采修一体化平台按照5个批次部署,实现全部覆盖,预计可以实现海上稳产300万吨以上15年,最终采收率突破55%。